岁末年初,央视烹制的“年度经济人物”评选又要高调登场了,但已经办了六届的评选活动,会不会陷入自娱自乐的尴尬?没有了最初的新鲜感和激情,还会有多少人关注?在各种年度评选的烟幕中,会不会重复“春晚”一样的非议?
关注谁的利益?
一种评选能否引起更广泛的关注,除了自身的平台影响力外,更重要的是符合多少人的利益需求。关注的群体利益越广泛,就越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反之,则只能自娱自乐,和者寥寥。
对于这点,今年在评选标准上将“责任”二字放在首位,无疑是对准了社会的需求的。在社会利益分化、环境恶化、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下,谁承担了更为广泛的社会责任,谁就将更为社会公众所需要,也必定符合更大群体的利益取向。
在这方面,相比三大石油集团依靠资源垄断获取暴利,并造成诸如吉林石化、开县井喷等污染事故,同在能源行业的皇明集团,由于其致力的是太阳能热的开发利用,就更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取向,深受舆论的好评。
后者在中国当前能源紧张,环境恶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由董事长黄鸣亲自实践太阳能科普行动,以及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法”的立法活动,都与这种需求相一致,也符合中国长期的能源战略。这一行动不仅受到中国政府的鼓励与支持,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包括美国CNN、英国BBC、法国路透社等都进行了追踪采访。
黄鸣之所以能受到这么多方面的热烈关注,关键在于他奉献的太阳能事业不仅符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符合世界能源利用的大方向,拥有广泛的利益辐射作用。
这种“责任”的差别即使在备受非议的房地产领域,也对比强烈:比如自我标榜为只为富豪建房子的任志强,就肯定不适合90%非富豪的中国人的利益。相比之下,王石从土地储备中拿出地块搞经济适用房,就符合了大多数低收入者的利益,获得了公众的支持。
“责任”不是及格线
既然本年度的经济人物评选标准将“责任”摆在第一位,那么什么样的责任才当得起年度人物的美誉呢?
在央视列出的“责任”一词的细分标准中有“保障股东权益;关怀员工利益;与自然和谐相处;节约资源能源;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五项。
很多人在解读“责任”这个词时,认为作为企业或企业家,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保障了股东和员工的利益”,并往往为让企业家承担过多责任而叫屈,认为这样会分散企业经营的精力和资源。
但在笔者看来,“保障了股东和员工的利益”只能算是及格线。
“年度经济人物”评选被誉为中国经济界的奥斯卡,那么它评选出来的“人物”应该是一个在经济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而且作为央视这样一个具有政治导向的媒体,它评选出来的人物也必须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所以这样的人物绝不是及格那么简单。
这从央视的指标排序中也可看出分量来。“责任”标准应该重点关注后三项:“与自然和谐相处;节约资源能源;服务社会回馈社会”。这几项指标呈现出递进关系。作为优秀企业或企业家,保障股东和员工的利益属于分内之事,而后三项则是对优秀企业的高要求。
与《无极》剧组破坏风景名胜、APP滥伐森林遭受舆论炮轰不同的是,那些推出节能环保型产品赢得了公众的关注和支持,如海尔就启动了专门的节能空调生产线,推出了奥运节能环保型冰箱。
比降低传统能耗更进一步的是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利用,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建筑和太阳能发电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支持。据国家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太阳能集热器总保有量达到8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76%,覆盖约4000多万家庭,2亿人口。推广太阳能总量折合电力装机容量6000兆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75亿多吨,减排各类污染物总计达1.7亿吨。
其中的佼佼者皇明集团,10年推广量1000万多平方米,2005年推广量达到200万平方米,相当于欧盟的总和,比北美两倍还多,节约标准煤2300万吨,相当于四个中型煤矿的年产量,减排各类污染物净2300万吨,创造了世界能源替代的奇迹。
作为央视的年度大戏,“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是否能产生万众瞩目的效果,并且评出令人信服的结果,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关注到了更广泛人民的利益需要,而评选出的人物是否真正是“责任”承载的楷模,是否符合“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
这是原稿,文章经编辑后发表于《中国消费者报》(2006-11-24),标题改为《社会责任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