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国际化(一)
背景:
中药是中国几千年的国粹,却在医药市场上逐步丧失主导地位,甚至有人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世界上日益兴起的绿色环保和保健理念,天然药物越来越获得消费者青睐。在中药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方药”、“韩药”占据了亚裔也是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一大部分,具有天生的“比较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中国也正在变成天然药成药的净进口国。中药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直接影响到其国际化的结果。中药国际化的两个代表型企业-同仁堂和天士力的实践值得探讨。
还未出现真正的国际化中药企业
2005年同仁堂和天士力被评为最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企业。同仁堂连续四年的海外销售额都呈现缓慢增长,天士力连续三年间海外销售增加了212%。数据显示,这两家企业的海外销售额只有不到总销售额的10%,但已经是佼佼者了,按照境外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30%为标杆,两家企业显然远远达不到国际化经营的水平。
没有国际化的中药产业,就不会有国际化的中药企业。中药属于天然药物,目前该领域较发达的国家是欧洲、日本、韩国,在国际市场占有90%的份额,而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天然药物的中药,只占不到10%的份额,而且其中以中草药和植物提取物为主,而中成药在国际市场上很少被视作真正的药物,特别是在欧美,往往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进口。而日本在中医药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汉方药”,以及德国以单一草药为主成分的传统药物却进入了主流市场。
整个中药行业的现状是大部分原料和半成品出口,供韩、日、美、德等国加工附加值较高的成品药,而中国制造的中药成药仅占国际市场的1%左右,而且其中近七成是在亚洲销售。中国每年还进口大量“洋中药”,中国只是中药资源和消费大国,中成药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海外市场仍会以西医标准对药品进行规范。天然药物以药品身份注册,必须提供充分的试验数据,包括每一种药材的基源、规范化种植情况、主要有效成分、指纹图谱、中药生产过程管理、质量控制、药理、毒理、临床研究数据、作用机理和药效物质基础等。而传统中药千百年来依循的“君臣佐使”、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卫气营血等概念,既难被西方人理解,也难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证实,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药目前要么徘徊在主流市场之外,走传统文化路线,作为保健品和替代治疗手段存在,逐步争取主流市场的了解和认同;要么就需要向西医药标准看齐,先策略性地争取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同。
点评:
期望国际医药界中短期内接纳中医理论是不现实的。评判谁对谁错并没有现实意义,产品市场一向以标准为王。中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处于弱势地位,完全遵从西医药学标准来规范中药,未必是长远的战略,同时西药理论也会因对天然药物的更多关注而逐步发展。
同仁堂式突围路线:靠传统文化开路能走多远
同仁堂的“优势”在于她本身就是中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室御医的高贵出身,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品牌无出其右。由历史造就的同仁堂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在国内及海外华人圈中影响十分广泛,是同仁堂生存发展的根基和巨大财富。
在这种情况下,同仁堂打文化牌是最合情合理的选择。但悠久的传统中药文化也带来了对创新的束缚。同仁堂的产品基本上沿习传统的制作工艺,对销售额贡献最大的只有三五个品种。
同仁堂走的是海外建店的路子,以医带药的国际化路线,以传统的国外中医诊所模式销售中药。同仁堂采取合资、独资、特许加盟、连锁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销售终端,加快海外布点,目前,同仁堂海外药店的销售对象主要以亚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