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农业局 漳州农业之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浅议



【摘要】漳州农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乃至全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其独有的优势正得到不断的发挥,对台农业合作日益深入,但由于国际市场的激烈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漳州农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的限制和威胁。本文借助SWOT分析方法,试图更清楚地阐述其优劣所在,并对此作出一些总结和探索。

【关键词】SWOT分析 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 产业化 品牌营销 农业协会

   漳州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现又作为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福建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基地”。它的地理、气候、资源与台湾省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和互补性,这些都是漳州农业得以不断发展的独特优势。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的农业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特别是漳州市这样一个农业大市,无疑将受到更大的影响。因此,如何进一步促进漳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提高漳州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今后漳州发展所要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本人试图借用SWOT分析方法,把漳州农业看成一个产业集团,进而分析其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弱势,以及它在同台湾农业对接过程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最后就相应的对策谈几点认识。

  

第一部分 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SWOT分析法常常被用于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在战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一、             强势分析——漳州农业自身的优势所在

1、  区位优势明显

漳州市地处福建省最南端,辖八县一市两区,110个乡(镇),53个国营农林场,总人口458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368万多人,约占84%;土地面积1.26万平方公里,耕地249万亩和山地1238万亩,海岸线长631公里,可利用浅海滩涂、内陆水域12万公顷。西靠龙岩市,南临汕头市,北接泉州市,东连厦门市与台湾省隔海相望。福建省第2大江九龙江横贯全境,加上鹰厦铁路穿境而过,高速公路紧伴国道324、319线横跨漳州南北出境,还有3.5万吨级的招银港和2个5000吨级的东山港码头,交通十分便捷。大自然赐予漳州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2、气候条件显著

漳州位于东经116°53′~118°09′,北纬23°32′~25°13′,漳州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年平均气温21度,日照2000小时以上,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无霜期达300天,冬季是“天然大温室”,终年花果飘香,四季常青,农业宜种性很广,生物资源丰富,发展农业得天独厚,也是闻名海内外的水仙花故乡。芦柑、芦笋、水仙花、蘑菇、蔬菜和麻笋等产品是创汇的支柱产业。

3、农业基础较好

这里四季常青,终年花果飘香,是福建省粮食、甘蔗、水果、水产、蔬菜、花卉、蘑菇、芦笋的主产区,素有"凌波仙子水仙花的故乡"、"鱼米花果之乡"的美誉。近几年来, 漳州市在农业引进的带动下,高附加值、高新技术的创汇农业及其加工业迅速发展,全市累计已有八大类49个产品获得“绿标”,建成了连片规模的八个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生产专业化、基地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十大高优农业产业,即:水果业、蔬菜业、禽畜业、食用菌业、水产品业、竹业、花卉业、加工保鲜业、包装业、流通业,构筑了高优、外向型农业新格局。目前,漳州出口的农副产品中,有些品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

4、国家政策扶持

1994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漳州市列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1997年7月,国家农业部、外经贸部、国务院台办又批准漳州市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1999年,又编制了实验区《总体规划》,重点建设“两个中心、八个合作区和28个重点带动项目”,简称“2828”工程。"两区"建设,为漳州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漳州市农业局 漳州农业之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浅议

 

二、             弱势分析——漳州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  农业耕地资源相对匮乏

全市耕地只有249万亩,人均仅0.55亩,山坡地达1230万亩,海域面积达1.85万平方公里。因此漳州农业不适合走西方大农场制度,不适合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作形式,应该充分利用的浅海滩涂、内陆水域,走传统小农制度结合现代技术改造之路。

2、  农民素质不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漳州市的教育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农村人口仍然占到了80%以上。农民思想的保守性,极大阻碍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技术的引进、改造、升级的进度;另外,生产中滥用农药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了很多绿色壁垒的束缚,降低了竞争力。

3、  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比值低;高附加值农产品占出口比重低;信息不灵、生产无序;龙头企业档次低、牵动力弱;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行业竞争突出;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外市场“壁垒”冲击;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完善等。

4、  政策的制约

尽管漳州市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十五”计划纲要“等政府文件中多次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在政策的灵活性,农业产业政策的落实、投入及融资措施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             机会分析————市场机遇

1、  漳台人缘、地缘、亲缘优势

   漳州是福建省重点侨乡之一,也是全国台胞最主要祖籍地。台湾现有居民中,祖籍在漳州的占35.8%。历史形成的漳台两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同的亲合力和所处同一纬度相似的农业生态环境,为漳台农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漳台农业合作交流源远流长

漳台两地合作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几百年以前,漳州的一些农业品种、栽培技术就是通过漳州先民输往台湾, 而在50、60年代,两岸关系对峙的时期,漳州龙海市即以民间交流夹带少量的良种引进,逐步推广形成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后,更是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缓和,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漳州市充分发挥农业基础好、山海资源条件佳的优势,引进推广了一大批优良种苗,形成了较具规模的生产力。台湾的一些农业种、养、加工技术,如水产业的对虾养殖、鲍鱼养殖、单雄性罗非鱼育种育苗等,就是通过台湾民间农业组织、企业界和学术界人士到漳州访问与技术交流、创办企业带来的。  

3、  两岸的互补性,承接台湾农业产业转移

主要体现在两岸农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经济利益的互补性上。台湾农业已基本实现现代化,但农业发展所需的土地和劳力资源紧缺,岛内生存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农业和与之相关产业的企业势必将大量的资金、技术、设备转移到岛外谋求发展;而漳州虽是大陆农业相对发达地区,而较之于台湾仍属相对滞后,但自然资源丰富、劳力充裕、地价较低,农业进入了转型升级阶段,因而亟需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管理经验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营销市场来改造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这在客观上为漳台两地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农业合作空间。

4、  投资环境优越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台商投资有了法律保障。如1988年国务院的“二十二条”,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等。(2)对台资实行多种优惠。如台商投资设厂在赋税方面的优惠等。(3)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漳州市内的铁路、公路、码头等设施完善。

 

四、             威胁分析————困难所在

1、  台独倾向的影响

  近年来,台独势力不断活动,破坏了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给两岸,特别是漳台的农业合作带来了不利的负面影响。

2、  台湾农业保护政策的影响

  从台湾方面看,目前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人为的障碍,例如,所谓的“南向政策”、对大陆出口的所谓“预警线”,及大陆经贸人士赴台访问、投资设置的各种限制等等。有人惧怕大陆农产品入台后,影响台湾的利益,提出行业的“垂直分工”,以避免大陆农产品升级后,台湾农产品面临“进退无门” 的局面。比如,制糖业、茶业的原生产和初加工放在大陆,精加工留在台湾;食油、饲料的制造和销售均可转至大陆,研究开发留在台湾;饮料生产两岸并存。不难看出,这种构想并不是分工,而是想控制技术含量高的阶段,把技术含量较低,需要劳动力较多的阶段转移至大陆,有很强的保护性,与共同发展的思想不相一致,也是一厢情愿的。

3、  东南亚国家的潜在竞争

其最大的表现是台湾“南向政策”的负面影响。由于近年来,台湾厂商投资中国大陆热度持续未减,导致台湾海峡两岸经贸依存度日益加深,为避免对大陆投资过度集中带来风险,台当局认为,有必要整合企业界的整体性海外投资策略。由于东南亚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充沛、土地便宜,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因而,台当局奉行“南向政策”。这是台湾当前对东南亚的整体政策,除了为经贸利益设想之外,而且也为政治及安全利益设想。虽然事实证明这种政策是缺乏现实基础的,大陆巨大的市场和优越的投资环境使得两岸的经贸合作持续升温,但其负面的影响仍然是存在的。

4、  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竞争压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福建大批本土企业外迁长三角;同时,作为最早吸引台商投资的省份,福建在台商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投资大陆区域布局中被冷落,吸引台资下滑。福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外移”现象,造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低质化,产业结构升级乏力。主要表现在:本土企业“显性外移”和台资企业“隐性外移”。

在台商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投资大陆的热潮中,台资加速区际转移,投资热点区域转向长三角、珠三角、华北等地。台湾高科技产业加速在长三角地区聚集,在该地区形成综合配套的协作体系,如苏州新区、昆山已形成电子信息企业的产业链,无锡新区已成为台湾光电企业的基地。但台商对福建的投资项目大多仍坚持其“惯性”,以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第二部分 对策探索

基于上述的态势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漳州农业在承接台湾农业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现实的威胁,但总的来看,仍然是利大于弊的,而且这种优势将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而得到发展。因此,面对漳州农业自身发展的不足和现实存在的威胁,本文试图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希望能对问题的探索有所裨益。

 

一、             关于县域、区域经济的考虑

1、  整合内部资源 ,发展和谐的县域经济是关键。

所谓的县域经济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元,是指以行政县为区域界限,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羽翼、乡村为腹地,三级经济元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通过上文的分析,目前漳州各县域都具有很多优势,有比较完善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有良好气候条件和地缘位置等优势。从经济的角度看,漳州县域有比较突出的农业资源优势,还有传统产品加工和旅游资源优势。在发展的品种上县域的特色也十分明显,如芗城的香蕉,龙海的蘑菇、花卉,漳浦的花卉龙眼和荔枝,云霄的枇杷,诏安的青梅,东山的芦笋,长泰的芦柑,南靖的兰花,平和的蜜柚和茶叶等,基本形成一县一特色。

然而,目前仍有许多县域对资源优势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不能客观认识县情,分析市场,理不清思路,把形不成特色产业归咎于本地没有发展特色产业基本条件,导致漳州县域很多优势资源和特色都没得到很好发展,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大多数的县域经济还没有根本改变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格局,还没有形成比较突出优势的群体产业,县域财源短缺问题突出,农民收入增长和劳动力就业转移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途径来保障。其实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扬长避短,或者发挥政策的作用,就可以找到自身的优势亮点。因此,如何整合漳州市现有的县域资源,和谐的发展县域经济将是至关重要的。

2、  提升区域竞争力,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化是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的行政区划单位仍然是省,在跨省协调机构缺失的情况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上还面临着和从前同样的行政分割的问题,地区疆界人无法逾越。造成了各地互不相通,各自为政,各自力求形成门类齐全的独立体系,产业同构现象突出,难以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漳州农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不仅县与县间如此,在同厦、泉的协调上也是一样。

福建的闽南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曾经是发展的热门话题,所处城市也成立了专门的组织,但是,由于政府思想的保守,不敢大胆调整现有的行政区划,同时也没有很好地协调三角洲各城市的关系,组织起一个大的区域经济,因此闽南三角洲实际上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共同体,各城市仍然各自为政,低水平地重复建设,闽南三角洲至今仍缺乏真正的大企业,没有支柱产业,没有大消费市场和大商业,没有广阔的经济腹地,更没有高科技的产业区。

因此,弱化“行政区概念”强化“经济区概念”,打破地域界限,扫清体制障碍,探索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多边联动的协作机制,实现厦漳泉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畅通,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更好地为两岸的农业合作铺平道路,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以市场为主导求发展,但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做保障

我国已加入WTO,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漳州农业在发展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但不论从区域经济还是从县域经济的层面来考虑,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群,其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行为的引导和扶持,需要政府的牵头,政策的保障。

 

二、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考虑

1、  实现漳州农业产业化、走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之路。

   前已述及,漳州农业有其无可替代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但在发展上也存在很大的局限。一方面,漳州实验区在实行漳台农业合作过程中,摸索出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模式,这就是以台湾为窗口,通过项目合作,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农业优良品种和国际市场;台商在漳州创办农业独资、合资(以独资居多)企业,这些企业外接国际市场,内联生产基地和农户,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了 “引进一个项目,开发一片基地,形成一个产业,拓展一块市场,带动一方富裕”的良好效应。另一方面,由于漳州耕地有限,山地、浅海滩涂丰富,因此漳州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走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之路。“2828工程”中的八个合作区就是根据这一宗旨提出的,如农业引进良种下蔡隔离区、芗江流域山地综合开发合作区、云洞岩——三平观光休闲农业合作区等。

2、  构筑完善的农业科技信息资讯体系。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高度竞争,使得农业科技的信息化、网络化显得尤为重要。漳州农业要想在21世纪有所作为,就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网络的便利性,提高农业资讯化进程,加速农业科技信息、农业新知识以及农产品产销等方面的资讯流通,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效率。为此,应加强农业网际网络的应用,构筑农产品行销资讯系统,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化。

3、  农业工业化,工业反哺农业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的工业化,农业工业化是传统农业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统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目标,必须培育各个产业的竞争优势。农业产业化可以走出经济效益好、又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传统工业化的道路以大量消耗各种资源为代价,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则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进步,拉长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使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农产品大大增值。3)传统工业化道路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工业化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因此能够做到既促进农业产业化,同时又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并为中心城镇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漳州市委、市政府目前确定的坚定“工业兴市”的发展理念,确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正是基于这个考虑而言的,为此,能否做到落实《关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实施总量扩张与结构升级、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三个并举,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施“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的同时,要把漳州的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否则就会失去漳州的特色优势。

        

三、             关于市场方面的考虑

1、  立足国内大市场,积极拓展海外空间

一方面,在农业引进的带动下,近几年来,漳州市高附加值、高新技术的创汇农业及其加工业迅速发展,在外向型农业发展道路上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至2002年,全市食品类出口2.4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32%,出口品种达13大类127个品种,销往95个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在不断扩大海外市场的同时,本人认为不可忽视国内这个大市场,特别是2005年3月份是胡锦涛同志在谈到两岸发展新形势时谈到的关于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的问题,更是给漳州农业的发展指出一个鲜明的方向。对台农产品实行零关税之后,面临国内的大市场,漳台农业合作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2、  营销策略的考虑

国际市场营销是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实现价值,提高竞争力的终端环节与博弈的直接战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加入WTO,漳州农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由于外部市场竞争的加强和技术的快速进步,内部政策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农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存在许多问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如国际市场营销方面的渠道、品牌、标准等问题。

在渠道方面,随着新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到来,顾客的需求日益个性化,顾客对农产品营销渠道过程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为异地交易提供了物质基础,便利的交通则提高了流通速度。农产品的国际营销渠道应与国际市场、产品特性、外部环境等相匹配,为了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从整个产业链上来考虑其渠道的设计,从产前原材供应技术的支持→产中的生产(包括加工服务)→流通→消费者一体化的渠道,达到以全球为市场优化配置资源与农产品的销售。 

在品牌和标准方面,漳州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漳州也培育形成了一批农业产品品牌, 如九湖兰竹荔枝;平和馆溪蜜柚;云霄枇杷等,有11大类99个农副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占全省的45%,位居全省之首,全市共有省级名牌农产品18个,市级名牌农产品62个。但大多属于地方品牌,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叫得响的却少之又少,国际性品牌更是一个都没有。而品牌营销的障碍则主要体现在质量与标准的不统一上,如农药残留超标、优质产品不分等级、营销观念淡薄、运营组织化程度低等,极大限制了漳州农产品品牌的发展。对此,建立产品质量识别标志和标准体系,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健全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都是漳州农业走出品牌之路的有效措施。

3、  加强教育和培训、促进农业协会的发展

以出口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应是一种农科教三位一体的高质状态下的产业化,但漳州运行的产业化从整体范围来看,是主体不发育(劳动者素质低),科技供应体制不健全、农业载体不发达(小农、人力耕作为主)的一个低质状态的农业产业化。

为此,应加强对农民主体的教育与培训,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争取实现6年到9年的免费义务教育,整体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另一方面,应积极培育、锻塑农民的中介组织,促进各种农业协会的发展。中国农业加入WTO的最大竞争就是经营体制的竞争。农户家庭承包的合理内核已经构建,但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农户经营的潜力,需要有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而漳州在这方面尚属薄弱,如分散化程度高、投资能力低、经营手段和方式落后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探讨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行业协会的组织形式,使农业协会真正成为农民与政府、科研机构、大学、非政府组织等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产品收购计划、农业技术推广、低息贷款等方面发挥其独有的效用,促进漳州农业产业化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瑞法等:《重视弱势产业――台湾农业发展与政策演变的启示》,《国际贸易》,2000年10期;

2、黄庆云:《稳步迈向国际市场的漳州农业》,《台湾农业探索》,1999年2期;

3、赵玉榕:《漳台农业投资合作分析及几点思考》,《台湾农业情况》1995年期;

4、王志阳:《加入WTO对漳州农业的影响与对策》,《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6卷;

5、洪盛祥:《加入WTO对漳州农业的影响与对策》,《福建热作科技》,2001年26卷1期;

6、王珍:《WTO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7、李志勇:《漳州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18卷5期;

8、金元欢等:《区域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9、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64851.html

更多阅读

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zuoye) swot分析

教育阵地 2009-12-1009:31:43 阅读17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以青岛市各高校为例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青岛市266100) 李灵芝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市430205) 季东磊摘 要本文在实际调查了青岛市各个高校与多个企业

山地车行业前景分析及发展趋势 金融行业前景分析

由于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好多人很注重身体的锻炼。锻炼的方法有所不同,现在空气严重污染的现在生活,骑山地车是人们最好选择,不但保护环境没有排放量还有祝身体的健康锻炼。对于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自行车代表着好多人的美好回

因式分解易错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易错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现行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因式分解一章主要内容有:分解因式的概念及其应用、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主要是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由于分解因式要用到的知识

声明:《漳州市农业局 漳州农业之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浅议》为网友旧情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