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竞争,不久前,德国巴-符州机械行业委托研究机构对中国进行调查后发现,中国(纺织)机械企业几乎都“没有类似德国的企业研发中心”,“没有专业试验设备进行基础研究”,甚至“也不认为有必要成为技术创新者”,中国企业能承担研发任务的优秀人才往往被用来开发市场和扩张业务。
调查的结论是:中国机械制造业薄弱的技术开发水平,使他们在近期内不会成为德国的对手。 相较于技术的薄弱,当前中国不少企业缺乏创新愿望与激情,失掉创新意志与信心更令人担心。无论在哪个领域,斗志的丧失就意味着失败的开始。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规模庞大而核心技术缺乏的“世界制造中心”,同步带来了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赢利不足以负担环保、社会支出,劳动者生活水平提振乏力等种种不可持续的现象,这不仅制约了经济又好又快升级,也大大削弱了社会发展再上层楼的后劲。 有鉴于此,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并通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进行了总体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调自主创新。 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视角来观察,我国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上仍存在众多软肋,尤其政府政策需要大力调整。 今年3月,政协全国经济委员会对此进行全面调研并提出报告分析指出,当前抑制企业创新愿望的主要因素在于:要素价格低廉、环境成本可“外部化”、企业发展存在寻租空间、市场竞争不规范、本国产品受歧视等,这导致中国企业创新面临巨大风险,加大了企业的技术依赖程度,“甚至国家经济安全都难以保障”。 分析这些制约因素可以发现,我国还需要下大力气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其核心,是在推进国民待遇的同时,解决“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这一根本问题。而在创新政策上,需要更高的统筹水平,将发展政策、开放政策与创新政策相结合,使各级政府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落实创新战略的操盘手。有创新,才有独立自主。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民战略,它需要全社会理想和信念的支持,必须有默默无闻的积累和实践,必须以国家意志,担起民族使命,才能使“世界制造中心”达到其名实相符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