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中國央行傳出消息,未來在中國個人有望合法註冊從事放貸業務。最近,又從APEC會議傳出利好消息,未來18個月內將結束目前的世界金融危機,逐步實現世界經濟健康發展。但,在這裡好消息的背後,必將伴有各國政府出台更多刺激經濟發展措施。
刺激經濟需要民間參與更多
對於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社會居民消費率一直處低下狀態的中國來說,提升社會居民消費份額、合理引導並啟動民間融資行為實現健康發展,或許將有更多社會現實意義。
長期以來,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社會普通居民消費始終處於50%以下的水平,尤其是自從2003年來,社會居民消費一直在逐年下降,截至2007年底,已為33%的歷史最低水平,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說,“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有過多的產能需要出口方式解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已到了相當嚴重的外向主導型地步,一旦國際市場出現收縮,中國經濟將最早受到影響”,“春江水暖鴨先知”,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已經得到相應的印證,顯然,中國過去以出口導向型的增長模式已經面臨空前挑戰。“對於中國當前經濟發展來說,如何提升居民消費在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總額的佔有率,如何實現合理引導民間融資的配置比例,實現中國經濟真正意義上的健康持續發展,目前的確已經到需要花費心思研究的時候了”,前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現為中國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表達了上述看法。
作為具有濃厚民間資本性質的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諾亞財富中心,其首席投資策略師李挺生在接受訪問表示,雖然可供中國內地居民投資消費的金融產品有上萬種,但大多具有同質性,因而可供社會中產階層以上居民投資消費產品不多,但在一些信託銀行基金公司內基於固定利率收益的投資產品,已經在為一定數量的企業融資作些有益嘗試。
順應經濟實際發展要求的變化
長期以來,從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是作為中國內地企業融資的主要正當渠道,而在央行公佈《放貸人條例》前,民間所有的一切融資行為一直被視為非陽光化。但從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過去經濟發展模式來看,民間正常融資的確發揮了商業銀行無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9月出爐的《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稱,近年民間借貸總量基本維持在GDP的6~7%水平,相當於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的4~5%。有調查稱,中國民間流動著總額高達7,000~8,000億元的地下信貸資金。我國民營企業近80%的資金需求來自於自我積累和民間融資。在江浙等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民間借貸的繁榮已是公開的秘密。一個重要原因是,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門檻高、服務不到位,或者借款人所在地區根本就沒有正規金融機構。借款需求通過正規渠道得不到滿足,只能轉而求助於地下。
但有業內專家表示,在浙江民間融資活躍發達的地區,利息有高於基準利率4倍的更高的高利貸,如此以來,一些中小企業在發展上增加了更多的成本,無疑是加劇沿海中小企業陷入發展困境的又一誘因。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社會不安定因素,無論對於國家的長久安定,還是社會居民資金的保障,甚至是盤活社會民間資本融資,出台相應法規已經成為現實發展的必然要求,最近央行起草《放貸人條例》正是順應中國社會經濟實際發展要求的最好象徵。待央行起草的《放貸人條例》一旦成為現實行業監管條例,對於盤活7,000~8,000億元的地下信貸資金,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將具有別的政策無可替代的作用。當然,對於一些靠高利貸維生的資金借貸方無疑是致命性打擊,從根本上實現社會經濟良性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對整個社會民間融資將產生歷史性革命,民間融資未來能迎來發展的陽光,對改善中國內地融資的結構將是一個標識性象徵,我們期待行業將來有個更為健康的發展。”,紀源資本中國合夥人金炯說。
監管上具有借鑒
從當前社會企業的民間融資組成來看,大致有三個部份構成,資金供求方、資金需求方和基於兩者中間的仲介方。從資金供求方和資金的需求方看,同樣具有相對應的信息少的特性,同樣缺乏信息的非對稱性。而居於兩者中間的仲介方又常是追求牟利為偏重點,同時投資專業知識十分匱乏。然而,如何通過法規引導而實現行業健康發展,顯然也是此項相關法規出台的必要考慮內容。
業內專家表示,從美國等西方經濟發達國家過去經驗來看,實施行業自律監管和行業從業人員認證監管,將是當前中國解決此問題的最好辦法。目前,中國內地已經具備相應完善的行業組織和監管機構,通過這些行業組織或監管機構實行培訓從業人員上崗前必需的風險防範和投資知識,使行業從業人員在上崗前懂得風險識別和防範,通過從業資格認證方式來淨化市場非健康行為,嚴禁從業人員瀆職行為,一旦發現從業人員作弊,實行吊銷其從業資格,這樣一來,從源頭上淨化並保障中國內地民間融資市場的專業、健康和繁榮發展,也許是個相當不錯的建議。不過具體法規制定上的實施,還依然有待於中國金融監管機構詳細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