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蓝藻成为往事
——如何将节能减排政策贯彻到位
广州 艾育荣
谁也不会想到一片小小的蓝藻,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路线。太湖蓝藻的突然爆发,令社会与政府措手不及。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国家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虽是“亡羊补牢”,但相信是为时未晚。而不久前的8月底由副总理曾培炎宣布“节能减排”运动正式启动,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节能减排的政策正在如火如荼地实施。无疑这将是一项深得民心,造福社会及未来的好政策。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好政策不一定就能带来好成效。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的政策中,有不少是越来越贴近民众,越来越靠近市场的。然而这些本应给民众带来更大福利,促进市场经济繁荣的民心实事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无法落实充分到位,或者是虎头蛇尾,或者不了了之,或者是成为少数人敛财的工具。虽然中国自古就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传统,但并非全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那些政策的无效弱效。而是因为政策的贯彻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政策在实施上毫无先例,又缺乏一整套的实施指引,令执行者不知从何下手,只能各施其术各显其招,并且有很大的程度上是门外汉指导门内人,效果可想而知,才造成这些民心实事政策无从顺利落地。此种例子绝不在少数。
如果“节能减排”政策的不将落地工作做好,那么它的推行将同样是困难重重。如果万一又是半吊子工程,受损的不仅是一时之利,更是千秋之功。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一个政策落地之所以会失败在于“六化”:空心化、表面化、小众化、虚无化、理想化、负面化。我们首先必须避免。
所谓“空心化”是指缺乏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再好的政策也是无法贯彻实施的。之所以会造成空心,就是让民众看不到利益所在。如果民众不能理解节能减排将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那么一定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将严重缺失群众基础。
所谓“表面化”就是让政策在浅层次体现出来,表面上看起来风风光光,而实际上只有很小的效果。现在节能减排的推广,更多地还是在宣传的层面。当然,这可能只是政府的前期步骤。但是要注意的是宣传不能做得太多,做得太滥。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让群众觉得“光打雷不下雨”,那么结局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所谓“小众化”就是指参与政策落地的人员范围很小,时间仓促。如果各地政府“节能减排”的推行措施由政府那么几个主管官员开一两次会做几次动员,就定下来。但具体做什么,怎么做,效果会如何,怎样改进,全然没谱。这样就形成知者少,了解少,参与少,运用少的局面。
所谓“虚无化” 就是指政策后面缺乏有力的支持。要做“节能减排”就应该要有足够多优质的资源摆进去。单是节能减排新产品及技术的推广都会遇到很大阻力,如果没有资源倾斜,将是前途渺茫。
所谓“理想化” 就是指在政策产生之初就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么好的政策,可以让那么多人受益,一定会受欢迎,一定会很成功的。”造成在落地措施的制定上就很难到位。节能减排只是一个框架性政策,单纯地靠某一项措施是无法真正落实的。只有认识到在落实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做好不同的应对与解决措施,才能得以逐步贯彻。
所谓“负面化” 就是指在政策实施之始,就产生了负面影响,必将对政策的最终实行成功会造成相当大的阻碍。“节能减排”必然会对很多人目前的生产生活习惯带来很大的影响,并是要求的他们做出改变。难免有不情愿甚至会遭到抗拒。如果我们在推行时就想一步到位,负面影响绝对是难以避免的。比如反购物塑料包装袋反一次性餐具,成为很多环保人士的首选口号。因为这执行起来简单,一禁了之。但是有没想过,塑料包装袋一次性餐具对如此快节奏社会的正面作用呢?如果一禁了之,将对多少人的生活工作效率造成严重的影响。这将是巨大的环保成本。如果我们来硬的,必会令民众对“节能减排”敬而远之。没有民众的支持,政策如何可能落实到地呢?
如果要成功地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的顺利落地,必须做到:目标清晰化、执行细节化、宣传系列化、参与大众化、启动正面化、制定开放化。
正如CEPA只是一个框架性协定一样,许多政策在目标的表述上往往会很模糊。这样就可能会令落地执行者各有见解,有多少个人参与就有多少种不同的目标。“节能减排”相对环保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概念。“节能减排”四个字的提炼令“环保”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贴近生活,需要自己的亲身参与。“节能减排”的具象化,令更多人认识到,环保不仅是生产之事,亦为生活之事;不仅是企业之责,亦为个人之任。一波太湖蓝藻令大家切身感受到“不减排,污染最终会排到自己身上”;油价物价的飙升令众人不得不思考“不节能,自己将最终变得无能”。
我们应在起始就注重执行的细节,不得将细节全部交给下面的执行者,否则就会造成“下有对策”的混乱局面。
宣传系列化的表现在于宣传的政策主体要统一、各级各地政府宣传的步调要一致,并且在不同的执行阶段运作不同的宣传方案。让更为广泛更为多层的人士了解政策。比如在“节能减排”的宣传上,不局限于政府,不能在开始初期就有太多集中的宣传。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作。宣传必须一步一步地进行,不要象大雨一阵阵的,而更要想春雨润无声。当然在这种社会,不可能太无声了,炒作也是必要的。
既然一个政策的落地所牵涉的层面很广泛,而措施制定者的知识经验有限,应该邀请熟知更多方面的人士参与谋划,那么制定出来的落地措施将是能避免片面或是不切合实际。比如邀请市场营销策划高手参与其中,那么在宣传层面上将有更为实际的保障,更加贴近群众之心。
启动的正面化,就是避免“出师不利”这类严重失败的情况,否则就会令整个政策在以后的贯彻中充满不信任等阻碍。如果没有找到安全可靠的启动方案,情愿推迟启动时间,远比在贯彻中受阻的时间节约更多。
所谓制定的开放化,就是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落地措施之初就要预留接口,以便在日后的执行中与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随时对接,更加具有适应性。当出现发展上的问题时,要有及时通报政府的信息渠道,而政府要有应对的预案,要有召集包括部门官员、开发商、商家、推广专家、群众代表在内的各方面人士参与的应对方案制定。如果有这样的保证,问题就不会越积越多,一拖再拖,以至无法补救。
如何制定好政策落地措施,实现政策收益的最大化,对于政府、学者及各界人士来说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以上见解有很多不足之处,只能说是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为各级政府政策措施的顺利落地献计献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