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七大开幕式上,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政治报告令人瞩目地出现了许多新提法新思路,这些鲜活的新提法不仅体现了执政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而且为众多行业的发展廓清了方向。 十七大报告在谈到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中等收入者是社会的稳定器,中等收入者的增加意味着贫富差距的缩小、社会总体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矛盾的缓和。中等收入者的增加,不仅体现在工资收入的增量,还体现在对财产性收入的占有和增长。因此,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新提法将对各行各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财产性既包括动产也包括不动产,前者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后者包括房屋、车辆、土地、收藏等“大件”物质性财富;财产性收入则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增值等收益。“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至少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要让更多群众有条件获得、拥有这些动产和不动产,从而使更多的群众进入中等收入以上的行列;第二,要创造条件,使群众收入多元化,让更多群众通过对固有财产的营运获得收益,从而增加居民财富总量,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从个人家庭财富构成看,对大多数家庭来说,住房毫无疑问仍然是家庭财产的最大部分。“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具体落实到房地产,也是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要让更多的群众买得房,让更多的人拥有自己的房产;第二,要鼓励和保护群众合法地从房产营运中获益。因此,“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并不仅仅是一个目标,它的提出,包含了丰富的含义和政策信号。

首先,它意味着房地产行业仍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仍将继续获得政策的鼓励和发展。只有从增量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才能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使买房成为可能。只要社会需求仍在增长,房地产的发展空间就不断扩展。从全国人口的年龄构成和增长趋势上看,我国下一个就业高峰大致在2012年前后,这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在2020年之前,都将持续快速增长。 其次,控制商品房价格仍然是未来宏观调控的主流。既然说拥有财产和财产性收入,就不仅仅是有限产权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将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到市场上购买完全产权的商品房。但是,房价的过快增长,抑制了中低收入者的购买行为,拉大了贫富差距,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持续了数年的宏观调控并不会就此偃旗息鼓,抑制房价涨幅的任务没有完成,宏观调控就没有穷期。但是,宏观调控也不仅仅意味着抑制房价,而是控制房价涨幅与增加居民收入相结合,使更多群众能够买得起房。 再次,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产品将会有一个比较大发展。鼓励群众从房屋类财产营运中获益,不仅包括最低层次的房屋出租、流转,同时还包括投资与房地产相关的股票、基金、债券等等,使居民手中的财富从流通环节进入建设领域,这是抑制房价上涨的治本之策。要发展房地产金融市场,意味着扩大房地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开放企业债券市场,开发更多金融产品,这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房地产企业对银行系统的依赖,降低金融风险。但是,这也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才能保证群众的资金安全。 应该看到,“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两个目标互为表里,共同促进。只有“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才能“扩大中等收入阶层”,而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反过来更需要对财产行收入进行营运增值,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才能使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使民众的财富获得真正的积累和增值。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房地产业的发展都是和谐社会的试金石。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这重要的一环。 2007年10月19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