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中央企业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国家队、主力军,发挥着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
央企自主创新取得巨大成就。首先,央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央企科技活动经费由1244亿元增长到3079亿,年均增长25.4%;研发经费由701亿增长到1911亿,年均增长28.5%。通过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带头人、首席专家制度,培养和凝聚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2010年,央企申请专利52283项,其中发明专利26563项;授权专利30616项,其中发明专利7526项。在历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奖中,央企一等奖和二等奖的获奖比例均保持在同类奖项的60%和30%左右。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五矿、中国能源建设、中远集团等53家央企获得了72项奖项,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作为重要参与单位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唯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其次,央企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我国需要突破的11个重点领域,央企都有涉及。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央企参与了15个;“863计划”参与率29.5%,科技支撑计划参与率23.3%,基础研究领域“973计划”参与率13.5%。央企建成并拥有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十一五”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央企获批建设47家,占49%。
再次,央企代表着行业和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央企主要分布在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且大多处于排头兵和主导地位,是引导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在载人航天、绕月探测、特高压电网、支线客机、4G标准、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12000米钻机、实验快堆、高牌号取向硅钢、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等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中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
当然,当前央企自主创新仍面临多种难点问题。一是与世界知名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重要基础件、关键新材料等仍大量依靠进口,核心竞争力不强。二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企业之间、产学研之间合作进行高新技术系统集成和产业化的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效率低。三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挑战和实践难题依然存在,缺乏总体知识产权战略、现有法律分散甚至互相冲突、保护标准脱离实际等问题,影响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甚至严重制约着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四是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和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形成,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本价值在实践中的量化还存在不同认识,也缺乏操作的依据,科技人才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增强企业自主的创新能力需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加快建设和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并使创新成果尽快输送到相关的企业中;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国家总体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一部统一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制定和落实各项鼓励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强化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价和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探索研发费用视同利润和鼓励企业进行风险投入的考核政策,健全科技统计监测、评价和通报制度,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科技活动态势,探索技术要素入股参与分配、分红权等股权激励机制,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形成有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长效激励;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