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部分1. 理念是否建立了秩序感,是区分文明人的标志。用过自己的东西不放回原处,生活会变得杂乱无章;用过别人的东西不放回原处,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感;用公共场所的东西不放回原处,会给大家带来不便……虽然很多人从小就知道要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很少。为什么呢?因为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不简单:不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其他公共场合,不论是独自一人还是有人监督,不论是自己、别人的东西还是公共物品,更不论物品价值大小,都必须做到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aihuau.com父母可以对照下列情形,看看有没有自己孩子的影子:清晨出门,找不到自己的衣服、红领巾、书包、帽子等;在学校参加活动,忘记归还用过的器具;去超市购物,选中了又不想要的东西不放回原处,离开时将用过的购物车、购物篮随手一放;去书店买书,看过的书随便找个地方插进去……如果有,就赶紧开始教育孩子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吧!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孩子既能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能处处想到他人,尊重和关爱他人,培养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2. 描述(1) 强调秩序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首先强调的是秩序感的建立。秩序是有条理、不混乱的状况。良好的秩序能使人产生愉快、兴奋、舒服以及安全的感觉。秩序感一旦失去,麻烦就会来临。《天生棒小孩》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妈!有没有看见我那件新的红裙子?”罗宾上气不接下气地冲进厨房,妈妈正在那里喝咖啡。“我想你昨晚扔地板上了吧。”妈妈平静地回答。罗宾立刻就急了。“噢,不!”她哭了,“我完了!学生团体选举大会上我还要穿哪!”说着就跑了出去。看着14岁的女儿从门口消失,妈妈得意地笑了。原来,妈妈和罗宾为她的房间乱七八糟吵了好几年。罗宾总是风风火火的,情愿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也懒得拣地板上的东西。她那无穷尽的精力一点也没有用到保持房间的整洁上。罗宾找不到需要的东西时,自己也特烦,她甚至承认她喜欢受点约束、更有条有理一点。妈妈厌倦了从地板上拣衣服,所以她上星期开始实施一项新政策,告诉罗宾将没收每一件拣到的衣服,一个星期以后才能拿回去。罗宾以为这没有关系,但她突然发现有那么多衣服扔在了地板上,她衣柜里的衣服越来越少了。其实罗宾有整整一晚上的时间可以收拾,直到第二天早上她出门上学。但她却从不付诸行动。等罗宾上学走后,妈妈就会走进她的房间,把所有的没挂起来的和没在洗衣筐里的衣服都抱走。妈妈有一个箱子,外面写上了从那天起一个星期之后的日期。妈妈把衣服放进去,再把箱子存放在衣橱的架子上。在那个日期以前,罗宾不能拿走那个盒子里的衣物。此时,罗宾又来到厨房,她已经换上了舒服的牛仔裤和旅游鞋。“妈,我得走了。学习小组6点结束。再见!”她出了门,但很快又回来了。“等等!我好像把鞋子落在了浴室—— 我应该放在壁橱里的。妈,别进去—— 我上床前收拾!”其实,很多父母都能在罗宾身上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子。和谐的生活、学习、工作状态一定是有秩序的,失去秩序会让人感觉十分糟糕。假如一个人习惯了整洁有序的家居环境,就会近乎本能地拒绝杂乱和肮脏,因为后者会破坏他已经建立的秩序感、清洁感。(2) 自觉“归位”用了东西放回原处,需要有一种“归位”意识。归位意识体现在个人生活中,是整洁的生活状态;体现在公共场合中,则反映出一个人的公德心和对公共财物的责任心。遗憾的是,“归位”的意识在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中似乎并没有完全形成。《北京青年报》的一则报道说:在北京图书大厦三层学生部,来这一层买书的中小学生居多。书架上的新书琳琅满目,但有些书并不是按顺序、按门类整齐地放好,原因是一些学生看完书后不懂得放回原处,而是随手放进离自己近的书架。粗略统计,在大约四五十名买书的学生中,只有约十人把看过不买的书放回原处。也有学生知道把不买的书放回去,但只是放到大体位置,找到原来位置放回去的占少数。国家图书馆是爱书人常去的地方,按要求来这里借阅书的人都在18岁以上。但在这里,学生的表现也不能让人满意。在二层中文社会科学期刊阅览室,查阅期刊的学生大多来自高校,记者发现,多数读者知道看过期刊后放回原位,但90%以上的读者离开时不知道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还有,15分钟前图书管理员刚排好的椅子又都被拉了出来,管理员只好重新整理,每次整理座椅时,他还会收拾到一摞被读者丢放在桌上的杂志和废纸、杂物。我们稍稍留意便会发现,图书馆、阅览室、学校、商场等很多公共场合都有“请将看后的书放回原处”、“请将用后的雨伞带回来”、“请将用过的公共物品还回”等类似的标语。这一方面是提醒,另一方面也说明用完东西不能“归位”的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在有些国家,用完的公共物品“归位”已经成了人们的自觉行为,就像排队买票、购物一样自然。方便别人也是方便自己,对公共财物更加爱护已经成为一种美德。我们为何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这种美德呢?(3) 省时即高效用了东西放回原处,能帮助孩子节省很多不该浪费的时间,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光华日报》曾刊登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这天傍晚,我们一家三口准备好要赴一朋友的婚宴,地点是在莎阿南的一间旅馆。临行之时却找不到请柬,我们对那一带的路线不熟悉,请柬附上的地图可帮我们避免走许多冤枉路,于是再度在一些可能的地方细心翻找,最后仍然徒劳无功。妻子催我上路,说:“反正找不着,不如趁着天色还亮,去那里兜一兜找更好。”于是,我们便上车向莎阿南进发。幸好接近那一带就看到路旁告示牌有那间旅馆的方向,结果我们很顺利就到了那里。宴毕回到家,刚进家门不久,妻子就说:“哎呀,请柬不是乖乖地在这儿吗?”我转头一看,那请柬一直都在钢琴上面的一个小斜书架上!是我看了顺手放在那里,过后也不在意,没有把它放回收信件的篮子里去。回想这晚的一切,却也庆幸没有闹得不愉快(妻子对走错路或迷路颇介意)。然而,这也是一个提醒:东西要放回原位!这是从小学已经学过的浅显道理。这一个简单的动作若养成习惯,的确可以省去许多翻箱倒柜的时间,避免不少的心头闷气,何乐而不为?很多人经常因为找不到要用的东西翻箱倒柜,甚至大动肝火,既浪费时间,又影响身心健康,真是很不值得。要是此前能养成良好习惯,用过东西放回原处,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就会一目了然,有时候取放东西就像本能一样自然,根本不会花费什么时间。(4) 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在公共场合用过东西放回原处,表面上看只是方便了别人,其实也是方便了自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设计的“小学生10个好习惯”中,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张青的爸爸妈妈都在公司里上班,平常没有时间购物,到了星期天,他们大多会去超市,把一周吃的、用的东西买回来。每次买完东西结了账,妈妈都会把购物车或购物筐放到指定的地方。看到有的人把车子、筐顺手就扔下了,张青有时也觉得爸爸妈妈有点儿傻。有一次,张青把这个想法跟妈妈说了。妈妈说,其实我们这样做,并没费多少事,而且也是为了方便自己。你想,如果大家都把车子顺手一扔,走起路来就会很不方便,我们来购物的时候,还要到处去找车子,也不方便。超市可以安排人来做这件事情,但是一方面他们可能做不过来,另一方面做这样的事情的人多了,超市的成本就会增加,东西也就会贵一些了。我们顺手把它放回去了,并没费什么事,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别人,这样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做呢?在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有的孩子在家把用过的东西到处乱放,下次急着用的时候怎么也找不着。尤其是早晨上学时,找不到红领巾、小黄帽、袜子等等,还要全家人一起帮着找。这样,不仅给自己添了麻烦,也给家人添了麻烦。也有的孩子在图书馆看书时,看前耐心寻找,看后随手一放,不管他人寻找是否方便,更不尊重图书管理员的劳动。
![《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371228252087.jpeg)
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从小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