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产业概论
一、 产业定义
救援产业是指从保险业延伸出来的,以紧急救援为核心业务、相关信息互动、交通手段、技术装备、法律事务、物资保障、人力资源和生产储备等等形成业务链的企业群体及其商业化活动。
紧急救援是救援产业的核心业务。崔和平先生最早在中国提出的理论:“紧急救援就是当人们(个体或群体)在社会活动中遇到自身力量所不可抗力的困难或危险时,得到他人或社会力量所给予的救助和支援,使其从困境或危险中得以解脱的特殊行为。所谓特殊行为就是指快速的、打破常规的、行之有效的行动。”至今仍被国际业界所认可。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具有价值以后,挽救生命和财产、减少保险赔付当然产生价值,从而救援行动作为服务其商业化就是一种必然趋势。
救援之所以可以成为产业,当然是能够创造价值、属于生产性活动为前提。紧急救援可以在发生意外时把不可预见的损失,通过有效的快速反应的紧急行动,转变为可计算的费用;其服务提供了价值保存,创造了价值的更新;救援活动与保险业、医疗业、消费者之间进行利益交换,救援这种交易商业化因而成为企业行为。当救援活动日益频繁、专业化形成职业化,救援范围扩大形成规模,救援组织的维持和发展必然企业化。而从保险业的延伸、与医疗救助的连接、各类法律事务的处理、多种事故处理的业务衔接、几方面交通手段的运用、所有救援物资的生产和储备;同时业务活动的范围广阔、专业化职业队伍的培养形成、和创造经济价值的巨大,都使救援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边缘性、交叉型的新兴产业。
当然,并不因为是商业活动,救援企业的经营就一定失去人道主义的精神内涵。救援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和财产,经营利润最大化也只能在尽量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以后实现。救援工作能够减少政府、保险机构、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大量纠纷与法律交涉。救援业的形成将是公民依靠规范的经济法律环境,保障社会安定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有效手段。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依据规范的经济法规进行有利的安全活动的保证之一。救援产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继银行、邮局和保险之后的第四大公益产业。
二、 产业构成
救援产业的核心业务是紧急救援,主要是提供24小时航空救援服务,医疗抢救院前救助,交通事故救援服务,海事、空难、入境人员突发性事故的紧急救援,抢险救灾多功能服务及客户委托开展的救援服务。
救援其与前沿的事故、险灾信息收集,与后续的法律、经济和人事处理,以及相关的装备技术、物资保障和金融保险形成业务活动链。
救援信息是范围广、流动急、互动强、流量大的信息流,从而收集、反馈、协调、互动、指挥的任务就需要现代的高技术的技术和装备来提供保障。建设包括电话、移动电话、无线电台和互联网络的救援信息中心,并且形成广布城乡的多点交叉的通讯网络,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投资和经营活动。
紧急救援最为有力的交通、救助手段是直升机的采用。直升机飞行救援是快速反映、而不受地形限制的基本交通手段。既使在水陆交通十分发达的城市地区和高速交通线路上,也可能由于交通阻塞而需要空中救援。同时,在地形复杂和环境恶劣的险峻条件下,运用直升机又是一种有效而及时的救助手段。在人类活动范围广阔、行为复杂、运动频繁的当代,遇到的事故灾害难以预料和事前防范,因此保持及时有效的航空救援就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的措施。而一支通用航空救援力量的建立和建设绝对是十分重大的投资和建设任务。
救援活动中最常见到的困难任务就是医疗急救。这首先是患者的第一时间诊断和处理,然后是患者的院前治疗和转移。目前120急救是针对救护车30分钟50公里车程范围开展的医疗救助措施,而这显然无法包括和满足广大城乡地区的急救患者。因此,建设航空救援医疗中心是必要和可能的;救援直升机可以比救护车快3倍的速度实施急救。在救援飞机活动范围的中心建立航空救援急救中心,对于相当一部分患者难以转移到城市地区医疗中心是有利的。另外,在医疗活动中常常需要紧急输送药品、血浆和活体器官等等,这往往因为时效限制而采用紧急救援手段完成。紧急救援的快速反应和及时输送能够最有效的达成这类任务。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所以法律事务几乎涵盖一切领域;从而在社会中活动的主体随时可能遇到法律困境是必然的,这就需要法律援助和急救。特别是国际交流活动的频繁和众多,而国家间法律规则的不同,活动主体的法律水准差别很大,提供及时的多种法律专业化救援是难度大、水平高的业务活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活动是保险业的重点领域,为金融主体消费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保险是经常性的业务。由于救援交通和信息装备的优势,保险业通过救援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是救援业的业务之一。这正是紧急救援从保险业中前延后伸的源由。通过紧急救援使被保险者的人身财产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使保险业得到巨大的赔付减损。
救援成为专业化活动以后,许多专业设备和物资的保障必然要求生产、物流和储备来保证,因此形成救援产业的产品供应链。这些产品的研制和生产、物流、存储企业就是救援产业的当然部分。不过由于救援专用产品和物资的总量虽然很大,但是多数生产并不需要专用生产企业单独进行,所以救援产业包含的工业企业规模不易太大、数量不会很多。
三、 产业营运
救援产业必须是以救急援助为宗旨、使受助者安康保值为目标、以多种施救措施为手段、以商业化经营为基础的市场行为。这是区别于政府应急救助义务活动的关键。政府的各项救助费用来源于税收,由财政支持;而救援企业的救助费用必须有经营收入,由财务支出。所以,救援产业经营应与政府减灾救灾的活动区别开来。救援产业的经济收入必须来源于市场经营活动,所以救援企业只有通过商业化的经营活动实现其利益目标。
急救援业务范围及方法
1、信息咨询服务,主要运用电脑网络及使用电话、传真、信件等进行;对保单、信用卡情况及医疗设施信息查询,介绍医院和医生。
2、提供旅游及个人行政援助,采用电子和人工服务进行;安排旅游、代订饭店、机、船、车票,进行丢失行李、证件、物品的查询,提供现金借款、紧急信息传递,代聘译员,介绍律师、代垫诉讼费和保释金,代办签证、协助因故临时返乡、返国,代客送礼仪鲜花。
3、交通运输援助,提供车辆、船舶和航空的租借。
4、受保险委托提供援助,对保险后的中国公民在境内外、对境外华人入境后发生人身意外事故时进行救援;采用车辆、船舶、航空和人员进行救助行动。
5、对委托保险的财产、货物进行抢救、抢运和暂存。
6、医疗院前与事后救援,采用电话、电子网络、人工、救护车辆、救援船舶和飞行器进行。包括:紧急护送病人就医,安排医生出诊,协助病人住院和转院,代付医疗费和住院费,医疗情况追踪;包租救护专机,海外医疗救护专机来华的地面接待、协调;帮助未成年子女返乡回国以及病人康复后回家归国。后事处理,安排和处理遗体转运以及相关的手续;安排和办理遗体火化以及相关的手续,并将骨灰转运返乡回国。
总之,紧急救援是运用包括行政、法律、金融及航空救援在内的一切手段,快速反应、实施救助;对意外事故采用人工、车辆、船舶、航空与专业装备等多种手段和方式,进行现场的紧急救援与抢险行动。
救援商业化方式
对外资开放保险之后,一些过去不被我们所熟悉了解的险种和服务均已出现,紧急救援卡就是其中之一,提供救援卡是保险的附加服务。美国友邦保险和中国平安保险在人寿保险服务中就有紧急救援卡配给。友邦保险对人寿保险额在10万元以上的客户就配给一张国际通用的紧急救援卡。据称友邦保险在上海、杭州、广州三城市已拥有百万以上客户,其中多数拥有紧急救援卡。
一般欧洲人出国,必定随身携带护照、信用卡和紧急救援卡。日本人没有紧急救援卡时就不敢出国,购买率达100%。救援业目前的主要收入方式是发行救援卡。在境外旅游发生意外时,救援卡持有人通过专用号码报警,接警的救援公司或医疗机构与发卡的保险公司联系,保险公司给以支付承诺,救援卡持有人就可以获得必要的服务了。SOS组织在我国的服务主要针对来华的境外人士,通过境外保险公司给予的付费委托收取佣金;每年他们完成的救助业务有上千万美元。欧洲国家发行救援卡后形成紧急救援基金,在发生意外事故后为被救人员提供充足的费用,保证救援活动的有效开展。
美国友邦公司在我国内尝试过“商务旅行保险计划”,有救援卡配给。泰康保险公司与中国国旅旅行救援中心合作提出过附加救援服务的旅游救援保险。目前声势最大的是SOS与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联手推出的旅游救助保险,配给救援卡。上海华辰集团下属华辰五洲电子商务网络有限公司与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合作发行了意外医疗救援服务卡。这些单位的救援卡基本都是建立在电子网络和咨询基础上的,缺乏救援的硬件支持;比如病人或受伤者需要转移时,只能与航空公司联络取得帮助,也就是没有自己的直接队伍和设施提供快捷的现场服务;而这正是当事人最需要的服务,也正是紧急救援业的价值所在。
我国发生突发性的社会紧急事故,都由政府出面组织的应急机构处理;“应急”往往是相关单位抽调临时人员组织进行,在既无经验又无准备的情况下,既缺乏专业知识与技术,又缺乏设备与装备。这时,往往产生施救单位社会效益越高、经济效益越低的倒挂和错位,影响着参与救援单位的积极性,致使在急需救援时得不到相应的援救,严重影响施救的效果和质量。大量的社会救援行动,不但给政府的财政造成负担,面对遇难人或家属及国际社会的责难时,也使政府承受不必要的压力和财税支出。
在国内旅游中多次发生的风景区意外事故中,我们都是依靠大量的志愿者提供救助;在大量的交通事故中,经常动用的是当地消防和警察队伍;这样给参与者造成了很多负担,对于社会也是一种浪费。有了职业化的救援企业,在专业分工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直接效率和社会效益都会提高。产生经济效益的活动以企业利润的形式不断积累起来,会对本产业的整体能力提高和发展产业具有积极的作用,使这一产业的发展进程进入良性循环。
西方国家的紧急救援采用商业化的方式进行,救援活动作为服务业,其企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救援企业向社会公众提供救援服务,从保险业提取服务佣金;或自己发行社会公众救援卡向受助人收费,建立紧急救援基金;完全在提供商业化的服务中获得酬劳和利润。在职业化的过程中,专业技能和装备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为紧急救援产业的信誉和效益带来巨大的利益。市场经济机制,决定了他们的发展必须规模化、现代化,从而不断的提升救援产业的经营水准。
中国没有商业化的救援服务,就直接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中国1999年11月24日的海难事件,当时船上的乘客很多人用手机与家人联系,呼救的信息转达到政府有关部门完全不迟;但是他们的求救通过官僚主义的处处截留后,就因为种种原因使救援行动不能及时反应。如果有商业化的救援组织,求救者能直接与救援组织联系,紧急救援行动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反应了,就不会造成那么多人的死亡。另外,在海上搜救工作中,我国由于没有专业救援企业,搜救活动主要靠临时召集社会单位提供救援,这样就难以保证设备和人员;而长期依靠人道主义的救助互助,也加重了施救者的经济负担,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而完全依赖政府行政管理,在政府经费困难时,就出现了经费、装备、人员的不足和短缺,造成无力解决的难题。依靠自身的效益发展,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积累利润,才是紧急救援不断提升的正确道路。
四、 产业发展条件
我国目前救援产业尚属空白,许多挂牌企业完全没有实质性的经营活动;所以救援在我国没有实质性的市场经营,这样的“企业”群体不可能形成产业。目前国内救援没有形成市场,现有的救援组织一般人都不知道。我国目前刚刚有救援组织成立,原国家部门所属的专业急救队伍,如煤炭部门的救援大队、电力部门的抢险队、交通部门的海事救援中心等,都是事业单位,只在本系统内开展工作;只有遇到特大事故时,他们才会应政府要求从事社会性的救助行动。近几年开展商业业务的主要是国际欧急、SOS(原亚急)等驻华机构;但是,他们主要进行境外保险委托服务,救助工作多是通过委托协作完成。许多企业都在探索开拓中国市场,但总体上是规模小、手段少,相互间缺乏合作。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处理一切险灾事故都由政府负责的传统;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商业化经营又完全没有章法可循。
同时,还因为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落后,没有提供紧急救援最为有力的手段。紧急救援需要直升机作为交通和救险的基础手段,所以救援企业装备直升机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国由于空中管制的原因,通用航空领域的活动范围狭小、行动极不灵活,致使采用直升机也十分困难;这样就限制了救援手段的运用,从而就阻碍了救援企业的创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通用航空产业也在不断开放,采用直升机进行紧急救援的商业化障碍也将逐步消除。
当然,还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形成到现在还不够成熟,所以像救援产业这样投入大、风险高的行业获得资本投入的机遇就慢、就少。这对于救援这样业务综合性强、技术性高、管理难度大的企业创建就形成阻碍。
另外,由于救援只是政府属下的事业单位实施,所以受编制和财力所限,地方救援队伍长期处在规模小、布点稀、装备差的状况下。同时,由于他们受政府调派,所以只有在遇到重大事故之后才会出动;对于一般个体受难者日常急难是难以得到救援的,更谈不到及时和快速反应了。
救援产业在我国尚属于未开垦的处女地,是最后一块民营资本没有进入的产业区域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完善,中国紧急救援产业必将形成,并快速发展起来。
救援产业发展的条件:
1.保险业的发达是救援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现在保险正在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必需,利用保险来降低社会和生活中的可能损失、保障自身和财务安全,已经成为大众的共识。保险业的发达必将产生再保险的需求,从而促使救援产业的形成。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
2.信息产业的发达保证了多种信息流动和互动,从而为救援的实施和及时可靠提供了前提。覆盖广大城乡国土的通讯网络是救援信息流的基本条件和保障。特别是无处不在的移动通讯,高度保障了个体通讯的需要,为商业化的救援活动提供了可能。
3.通用航空业的发展也是救援产业发展的前提之一。装备直升机和其他通用飞机是救援必备的技术手段。救援飞机的运用必将大大提升和促进救援业的发展,从而使救援产业的技术、规模和经济价值大力发展。
4.医疗救助系统的网络化是救援产业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医疗救助体系的网络化,单凭救援企业自身的力量不能保证救助者的生命挽救、健康恢复最大化。紧急救援与医疗救助的结合是救援产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
5.良好的金融和信用环境是救援产业发展的保障。紧急救援一定是金融和信用体系完善和发达的条件下壮大,形成产业化只能是金融信用体系给予支持和协同运作的条件达成。
建立覆盖全国的救援网络是救援产业化的前提条件。单个企业不可能称为产业,只有企业群体在产业链的聚合中才能形成产业。我们只有尽快促进救援企业的创建,发展企业集团,形成覆盖全国、联系国际的救援网络,才能真正促成中国救援产业的形成和完善。
紧急救援中心的广泛建设是救援产业的起点;其中建设救援信息网是前提中的前提,这是救援实施的出发地和汇集点。这也是救援活动初期协调、整合其他产业资源的基本手段。
其次是救援基地网的建设,这是救援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基地具备通用航空手段以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紧急救援基础。
建设救援急救中心是完善救援手段和实现经营的必要措施。建设康复中心是救援的后续环节和创利手段。这将会为全面普及和提高民族的、全民的医疗、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人力资源的发展是救援产业资本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建设救援培训机构是产业化的基础和发展条件,没有救援培训的专业化、职业化、规模化,就没有救援产业的形成和规模效益。形成一支职业化的救援队伍就有了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与保险业建立起救援卡是救援业形成的标志。没有保险业支持的救援业是不可能达到规模、形成产业的。与保险机构合作发行的救援卡是救援企业首要的收入来源,是突破市场壁垒的利器。
救援产业只有在与交通管、旅游、体育、卫生等管理部门充分合作以后,才有可能自身独立发行救援卡。
五、 产业市场潜力
中国救援产业所处的市场早已是客观存在,只是因为没有企业开拓和经营这个市场,现在中国救援市场还处于潜在的状况。但是,我们可以从相关的市场和活动统计中分析出这个市场的价值和空间。国际救援业在改革开放后进入我国,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现在SOS救援组织,在我国动用飞机救援达五六十架次,支付给我国各方的费用达数百万美圆,自己还获得了数以千万美元计的经济效益。这完全证明航空救援在中国能够支撑企业成本,有一个极大的市场机会在等待开发。
中国保险救援市场
2006年中国保险业人身保险实现保费收入4132.01亿元,其中意外险收入162.47亿元。2007年1~6月人身意外险收入已有95.4亿元。一般中国保险的赔率为5%,所以判断现在起码中国的意外赔付有数亿元之多。按照国外救援可以减损保险赔付45~65%计算,救援市场的起步份额应该有几亿元人民币。另外还有巨大财产险份额中一定存在的救援后减损的空间。
日本保险机构发放旅游保险救援卡,个人救援卡的授信额度可达5万美金。友邦保险对人寿保险额在10万元以上的客户就配给一张国际通用的紧急救援卡。据称友邦保险在上海、杭州、广州三城市已经拥百万客户,其中50%以上拥有紧急救援卡。泰康保险公司与中国国旅旅行救援中心合作提出过附加救援服务的旅游救援保险。目前声势最大的是SOS与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联手推出的旅游救助保险。
中国大城市正在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群不断扩大;象上海现有4000多幢14层以上的高楼,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建筑有200多。美国9.11事件充分证明,城市高层使用人员的安全保障是需要紧急救援的。高层建筑使用者绝大多数是保险业的高级客户,从而接受紧急救援的要求更为迫切。
在已进入我国的45家外资保险公司和境外保险业在华80家办事机构,240家外国银行在京设立的办事处,世界前五百强企业在华设立的机构400余家,他们对我国创立救援产业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参与的愿望。
中国交通救援市场:
1、 公路
高速公路是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对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有重大意义。我国近几年的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增长,总里程已有3万余公里;并正以每年新增数百公里的里程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但是,随着道路的改善和车辆的增多,事故率也呈现大幅上升的势头;2004年全国高速公路上死亡6235人,比上年上升18.3%, 平均每万公里死亡1823人;远远高于二、三级公里每万公里死亡水平。
中国公路每年发生的撞车事故数以千计,而事故发生后救护车往往很难达到现场。特别是高速公路发生恶性事故时,堵车可达十余公里、数小时时间。现在我国每年交通总死亡人数数万人,按现行保险公司的保费和赔率,有数十亿元的赔损。如果能够开展航空救援,用直升机进行救援急救,每年可能少死一半万人;这将减少半数以上的损失。
中国汽车保有量3000多万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给汽车驾驶员发出的紧急救援卡就有近百万张之多。按正常自然规律精算的事故率为万分之一点八,针对这样庞大的基数,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的任务是很重的。
2、 海事
海洋业也是高风险行业,海难事故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我国有数百万只客、货轮船、作业渔船、游船在海上航行,每年发生的事故数百起,往往因为搜救不及时而造成人员失踪、死亡。2004年的统计表明:水上交通事故562起 , 死亡和失踪489人;渔船伤亡事故5047起,死亡570人。按人均保价10万元计算,保险赔付达5700万元。
中国拥有机动渔船51万艘,其中海洋渔业拥有28万艘;按照船舶平均保价20万元人民币,就有保险收入数千亿元。按5%的赔付率,救援可以有数十亿元的市场份额;实际国际赔付率在30%左右,那就更加可观。
中国旅游救援市场:
1、 国内旅游
按2007年旅游总局的预计,国内旅游人口达到1.5亿人次,同时出境人次将有3700万之多。以每人次的旅游保险救援收费10元计,就有16亿元以上的救援市场额度。
2、 国际旅游
来华的境外人士已超5300万人次,外国人有数百万人次。境外旅游者每人10美圆救援费,也有5亿美元的份额。
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都有数千万的人次到会。仅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接待数千万人而言,每人收取5元人民币就可以收入数亿元救援费。
据统计,每年来华访问的经要团体有180起,还有同等数量的政要团体,按惯例他们都有随同救援服务。这些业务目前主要由国际救援企业驻华机构担任,现在驻华的救援企业已有十余家。实际按照我国法律规定,这些救援机构是不能在我国境内进行经营活动的;我们应该尽快夺回这个权益。
中国卫生救援市场
上海华辰集团下属华辰五洲电子商务网络有限公司与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合作发行了意外医疗救援服务卡,授信达1.5万美金。
中国二甲以上医院数百座,以每年接受一次紧急救援的危重患者就有数百起。而每次危重病患者的救治费用是数万元,这就有数亿元的市场价值;仅以5%取佣金也有数千万元市场空间。
如果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急救运送的人员与药品都是数以百万计费用的;全国性的应急处置费用更是以千万来计的。
中国工业救援市场:
1、 装备
信息的通讯手段要依靠大量现代通讯装备来实现、来保障。无论是救援指挥中心、还是救援队伍的通讯,都需要相当数量的电话、移动通讯和电台;它们不但要求高而且数量多,对于通讯技术业务是可观的市场需求。
按照西方发达国际标准,每处救援机场都配备1~2架直升机。一般直升机按轻中重三级分别搭配装备,比例通常为32:8:1。全面覆盖我国国土需要200处以上救援机场,光直升机就需要300架以上;而我国目前全部民用直升机不到80架,需求增加量200架以上。平均以1000万元/架计算,将有20亿元以上的直升机市场订单。
另外还有成千的救援车辆和数以百计的水上快艇的数亿市场订单。
当然还有一大批专业技术工具,也是不小的市场有效需求。
2、 物资、物流
救援产业化的实现,必然有待于救援物资的保证和供应。由于救援企业分布广泛、数量较多,从而救援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物流将会产生绝对值很大的价值量。特别在遇到重大灾害事故时,短期的快速供应和运输就是不小的市场。
3、 线路、管道
我国电力部门有数十万名职工,以及数万公里的输变电线路,每年事故有上千起;由于许多事故发生在交通不便的区域,急切需要有紧急救援手段的专业服务。电力系统对于成立紧急救援中心有很高的评价。首都通用航空公司接受电力公司的委托,对北京地区的输电线路进行巡查,合同约定五年有700万元的佣金。
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往往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像西气东输的管道工程连绵数千公里,途径许多地区都是人迹稀少、交通不便的地方;一旦发生事故,抢救的人员和设备都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只有航空救援才能给予保障。参考电力系统给予的佣金,石油天然气管道巡查和救援的佣金是以千万元计算的。
中国林业救援市场
目前除东北内蒙地区的森林防火,我国其他地区应用航空手段防灭火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森林防护面积东北内蒙地区只有294.5万公顷,其它地区的防护面积则有608.1万公顷。由于森林火灾每年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数以亿计,地处山区的中国南方、西南方的森林,由于规模分布限制,更加将需要民营的救援机构给予消防支援。
中国资本救援市场
成立救援基金是基金业的重要部分,这不但是救援市场经营的需要,也是救援产业投资的需要。目前处于空白的救援产业一定能够吸收大量的资本进入,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贡献丰厚的回报,因而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一匹黑马。
救援信息中心建设是重大的投资行为,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信息网络需建设数百个点;以每处平均投资200万元人民币计算,要投入十多亿元人民币。网络建成以后的价值能够产生成10倍以上的回报,这是资本市场上难得的机遇。
建设通用航空机场是解决通用航空市场开发的重要基础设施,没有星罗棋布的机场和低成本的机场服务,开展航空也救援多半是空话。我国目前有通用航空可使用机场68个,临时起降场239处;而美国是18400处。按紧急救援的要求,以直升飞机的一般巡航速度和航程设置机场,需要以15分钟的飞行时间(约飞行50~75公里)为标准,建设救援用的草地起降场(80×50)一般要求建设,需要200万元投资建设一处。根据计算,覆盖全国的救援基地应该在200处以上,综合投资需要十多亿元的资金。这些投资的回报率至少在3~5倍以上,无论是企业债券还是股票,这都是一批利好的资本投资。
救援医疗急救中心的建设每处投资不少于300万元人民币,回报也是3~5倍,全国救援医疗急救中心应该有数亿元的投资机会。
救援基金在欧洲部分是居民赞助或者按人头交纳的,赞助和交纳者在需要救助的时候首先得到免费的救援,救援后支出费用超出规定的部分再由保险公司支付。这样的救援基金在中国实行将是巨大的资本市场业务。
总之,中国救援产业的形成,至少存在200亿元以上的市场有效需求;而如果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则有上千亿的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