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SOHO中国在香港上市,潘石屹夫妇立刻变成了百亿富豪的“资本家”。这次华丽转身也把SOHO中国升级为亚洲最大商业地产企业IPO,尽管,他并不希望别人过多关注他的财富。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位创意商人最令潘石屹欣赏,一位是英国维珍集团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另一位就是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他办公桌上,摆放的是一台苹果液晶显示屏。在他看来,这俩人不但有敏锐、狂热、坚韧以及喜欢冒险的商人品质,更具改变全世界思维状态的创意能力。潘石屹也坚持认为:创意,是SOHO中国成功的钥匙,就是它一路把这个中国地产公司带上了国际的舞台。
就在SOHO中国最近的一次上市“路演”中,潘石屹的一位美国旧金山的投行朋友,在午餐会上当着众人夸他:“就像美国西海岸‘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一样”。老潘赶紧回答:“这实在太过奖了”。
如果不是碰巧成为了一个地产商人,潘石屹或许会成为一名演员。PRADA西服、黑边眼镜、以及那始终保持的微笑,那是一个专业的印象。虽已早是中国著名地产商,但他凭借各个社交场与媒体机会,把自己变成一位“明星”,且其演技精湛到乃至让你经常忘掉他的商人身份。他每天都面对媒体,像机器一样礼貌地回答着各种问题的不同看法,世界、人生、财富、艺术、地产以及那个不知重复多少次的童年往事……
他的眼神,时而憨厚,时而狡诘,虽然发表了很多看法,可你仍不知道他真实的看法是什么?哪怕你跟他的现实距离只有几十公分。
尽管潘石屹多次申明自己不喜欢演戏,可他却接拍了摩托罗拉、IBM、索尼、LG的电视广告,又担当电影《阿司匹林》的男主角。不知娱乐界是否欢迎这个亿万富豪的加盟,相比之下,好莱坞的嗅觉更加敏锐,一家经纪公司曾试图与他签了一份“艺人协议”。
潘石屹当然不需要再做明星梦,他是商人,只为商业服务,就跟政客只为政治服务一样。“你不出去表演没人知道你,房子就买不出去了。”他坐在那个由玻璃组成的办公室里,窗外是繁华的CBD,一栋栋大厦和高楼像火柴盒一样,耸立各处。不远处就是他的建外SOHO,潘石屹把它与史蒂夫·乔布斯的ipod相提并论。理由是,它们崇尚的都是简约的创意美学。这是一个日本建筑设计师的作品,在他的社交关系里,有很多都是设计师,美国的,日本的,韩国的,意大利的……他们都在为这家中国地产公司奉献着自己的才情。
“不一样”的哲学
有一天,阳光灿烂,潘石屹懒洋洋地坐在“长城脚下的公社”里看书,明亮刺眼的光线透过玻璃窗洒进屋子,窗外有一棵核桃树,一只蜘蛛正在树上拼命织网。它选了一个优越的位置,从高处引出一根丝,翘着尾部顺着向下俯冲,把丝收紧,再固定,又从起点的后方,引出丝,再翘起尾部爬上第一根丝,顺着丝的中点滑下来,爬到窗台左角收丝、固定,形成“メ”形,又从各个方位引出与第一根交错的丝,又以交点上吐出的一个“圆心”为中心,使丝圈圈环绕……两小时后,一张漂亮的蜘蛛网编织完成,在太阳光线下分外漂亮。
这个时候,潘石屹的灵魂早已游离书本,他想的是:“一万年后,它还会织一样的网。”这是一个企业家的哲学思维与人生感悟,他以这个故事只想说明,人类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创造力。
SOHO中国在香港成功上市后,《SOHO小报》要潘石屹写篇总结SOHO走过的12年历程的文章,他以《诚实、团结和创新》为题写了一篇,且认为这三者是构成SOHO中国最基本的精神基因。自从1995年成立起,潘石屹就把SOHO中国定位成一家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
他清楚地意识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抓住了那些新富阶层的口味以及公司的生命线。
在SOHO中国目前开发的245万平方米建筑里,基本都在追求“不一样”,很少重复自己。从SOHO现代城、长城下的公社到博鳌蓝色海岸,潘石屹都试图给这些商业建筑烙上与众不同的前卫符号。
“为什么我们的影响力是最强的呢?因为我们不仅在要求自己与别人不一样,也在要求自己与自己不一样。在每个人的内心活动中,都不希望自己与别人一样,房地产追求的就是与众不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市场认可。”
我们把潘石屹这种极度追求的“不一样”,既可以看成是一种有限资金下的生存与生意哲学,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他本人天生的性格基因。海南创业时, 跟“万通六君子”之中的冯仑、王功权等人相比,潘石屹与代表了就是“不一样”的做事风格,以及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
冯仑与王功权的经历相似,都在体制里呆过,带着鲜明的体制内的思维烙印,这让万通公司里保留了中国传统的事故人情。冯为人谦和,脑子活络,具有高度的政治眼光与运作能力,通晓中国传统政治经验和智慧;虽然年轻的潘石屹口口声声扬言自己出自农村,但他在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上,却较为海派,做事目的明确,咄咄逼人。他认为下班后大家都是平等的,你不能打扰我,我也不能打扰你。他身上体现出了一种现代观念下非凡的商业敏感,敢赌,且赢率很高,这是他成功的关键。他非常明白这个变革时代背后的商业规则。他说:“只要你停止创意,就会立刻淘汰掉,即便你有强大的资本和背景。”
创新者的勇气
潘石屹在中国地产界的走红还在于他和夫人张欣的建筑理念。他们坚持地认为:“这个社会的创意之源不是地产商,而是设计师和艺术家。”于是便形成“记者追潘石屹,潘石屹追设计师”有趣现象。初创阶段,他的手头上没多少资本可供“挥霍”,惟独只有靠不断地脑力激荡与创意,才能得以存活。
SOHO现代城就是这样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创意案例,那是在一片非议声中建立起来的现代派办公大楼,从选址、设计建成乃至到最终销售,它无时不刻地遭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指指点点。评论者无论如何也不敢去想象,一个四周散发着淤泥与酒糟腐臭的老酒厂,怎么会成为一个时尚地标呢?
这是一个孤独者的商业游戏,它需要像偏执狂一般义无返顾地去坚持自己的判断,哪怕是斗争。
为了实现那个具有颠覆性的建筑理想与视觉效果,潘石屹专门聘请了南美安东尼奥作为设计师,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幽雅与奔放共存。
为了把SOHO现代城有限的空间进行更大体现,他破天荒地决定把睡房的空间和阳台的中间墙去掉,都变成客厅的一部分。当时很多人无法接受SOHO这座现代派建筑,认为它是一个办公不像办公,居住不像居住的怪胎,且指出采光、通风、安全、隐私等各种问题。面对人们的非议和猜疑,潘石屹写了篇《创新是需要勇气的》予以回应。结果,这篇文章成为了引发地产界、建筑界、学术界以及媒体的大讨论、这为潘石屹省掉了大笔公关费。
成为谈论中心SOHO现代城,形成了数千人连夜排队购房的情形,创造了40亿元的销售奇迹,最高的一天达3000万元。
这座具有试验性商业建筑的成功让潘石屹名利双收,他真切地感受到一座建筑身上的公共价值以及影响力。跟SOHO现代城相比,长城脚下的公社同样具有试验色彩,12幢别墅分别代表了12名亚洲青年建筑师的风格,坂茂、严迅奇、承孝相……他们巧妙地把现代前卫与自然环境进行了融合。潘石屹没说别的,只是要求他们放开手脚,极尽想象,努力设计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前卫建筑。这个设计又获得了成功,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及法国蓬皮杜中心把至高荣誉颁给了长城脚下的公社。获奖那天,潘石屹和同事们激动的抱在一起,哭了。
生意人的“价值观”
在“万通六君子”中,潘石屹虽出道不早,可财商最高,天生就是个生意人,尽管他认为自己骨子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创业之初,几个还保留着极端理想主义者气质的年轻人拥挤在小房子昏暗的烛光下,起草了公司纲领,名叫《披荆斩棘共赴未来》。把自己描写为一群立志实业报国的知识青年,不为赚钱,只为探寻报国之路。潘石屹虽然也很激情,但他又清楚地意识到:“百年中国历史经验告诉我,所有理想主义最终结局都是头破血流,尤其商界,它更需要的是机会主义与经验主义,这两者最易成功。”
在SOHO中国的办公大厅里挂满了各种当代艺术作品,有的是花钱购买的,有的则是艺术家送的。潘石屹认为:“当代艺术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打破和颠覆固有的传统审美,且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价值载体。”可能正是这种审美意识,才能让他在开发地产项目时,以开放心态容忍和接受设计师们大胆想象,乃至极具颠覆性的建筑创意。
“我不一定能理解人家(设计师)作品好在哪里,但我尽量为他们搭建舞台。”
设计师当然喜欢潘石屹这样宽容的商人,他们经常给他送去很多关于设计的书籍,而潘石屹也常常掏腰包,赞助艺术家们的活动。
这是创意人与生意人之间一种彼此信任的沟通方式。潘石屹说,文艺复兴影响了全世界,主要是艺术家与商人之间的互动,商人们大量收藏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品。在今天这个尚处在变革期的中国社会,更需要艺术与商业之间的“联盟”。可他毕竟是一个生意人,他需要把设计师们的创意与变成自己的生意。并非所有创意都能最终变成生意,这就是潘石屹过人之处。他说:“真正的艺术是有价值的,作为商人的职责是发现和判断这些价值,否则不是个好商人。如果能发现价值,不能兑换价值,也不是个好商人。”
他曾给《赖声川的创意学》写过序,也非常认同书中的一个观点:“创意绝不仅仅是技巧上的进步,如果不是在精神上、心灵上,在自我改造与转换上下功夫,创意永远不会有太大的价值。”
为了启发员工们的创意,潘石屹学习汉代文景二帝的“无为而治”:减少条条框框,奉行谁有创意,他就奖励谁。从销售创意上,他从不按理出牌,新招不断,大胆创新,从管理层到基层,每个人的创意都不一样。最后,潘石屹还把员工们的这些具有创意的销售故事结集成书——《幸存者游戏》。而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他不无感慨地写道:。“只有我们把自己变成一种空心竹子的状态,受到灵性的指引,就会发现美好,就会感受到身边的爱、智慧,精神的进步是创意真正的源泉……”(已发表《时尚芭莎》男士版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