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国画谈到“终身教育”



活到老,学到老

——从学习国画谈到“终身教育”

 从学习国画谈到“终身教育”

林可济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丰富多彩,老年人在摆脱了原有的工作重担之后,如能沉浸其中,既能开发潜能、陶冶性情,还能颐养天年。

从念小学、尤其是中学起,我对中国书法、篆刻、绘画都有一定的兴趣。当时学书法,仅限于临帖。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的字帖都曾经临过;后来受我舅舅的影响,对“魏碑”(《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张猛龙碑》等)情有独钟。曾经断断续续地在不同场合写了一些,或参加展览,或应亲友嘱书。但始终停留在“业余”水平,毫无长进。中学阶段,曾跟着一位篆刻家(周哲文先生)学了一阵子篆刻。他的表弟与我同学,我常到他家玩,凭着兴趣,学着刻了一些印,仅此而已。那时,并没有认真地拜他为师,执弟子之礼,故技艺始终未能入门。为了刻印,还学习了写篆书。后来,我参加了革命工作,无论在军旅生涯,还是从事教学科研,时间在忙忙碌碌中流逝,再也没有坚持不懈学下去。现在想起,感到十分可惜。对于绘画之事,长期以来虽有兴趣,却无缘进入我的生活之中。直到离开教学岗位、赋闲在家,就读于福建老年大学师大分校的国画班时,才实现了这个心愿。

我所在的这个班,从1999年的下半年起,到2003年的上半年为一个阶段,属普通班;2003年下半年继续学习,为研讨班。为我们授课的是“烟山画院”的林建津老师,此外,还请我校美术学院的檀东铿、陈明谋等老师开办了几次讲座。多年以来,林建津老师教学认真负责,教学方法也很得当。他除了教我们画画,还耐心地改画。所以,参加学习的老年同学的“到课率”始终很高,学得很起劲。大家从完全不懂得绘画,到初步掌握了用笔、用墨、布局、立意的原则与方法,画了相当数量的习作,普遍感到收获很大。

中国画是祖国悠久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也占有独特的地位。古往今来,无数画家毕其一生的精力,才能有所成就。我们这些老年人,过去与绘画不沾边,老来学画,短短三四年,虽然也可能画出若干差强人意的习作,甚至还参了展,得了奖,那不过是社会对老人的一种鼓励。要真正画出像样的好作品,谈何容易!(至少,我个人对此并不自信。)我认为,对于多数老年学画者来说,重要的也许并不是结果,重要的却在于过程。在绘画这个领域内,我们也许难以“老有所为”,但要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还是应该的,而且也是有可能的。

老年人学画主要是为了陶冶情趣,开发潜能,增进身心健康。既没有任何来自任务的压力,又不存在什么名利方面的负担。在这种休闲的心态中,一方面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绘画的相关技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浏览或精读画册和相关的书籍,扩大知识面,领悟到“绘画之外”的道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对于多数人来说,后者也许会显得更为重要、更有意义。这里,仅结合我个人的感受,谈以下几点:

其一,通过绘画的实践,再加上老师的一再强调,大家认识到:处理好画面的聚与散、远与近、虚与实、高与低,以及用墨、用笔的浓与淡、乾与湿、粗与细、曲与直等关系,对于画好一幅画,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关系在实际上就是,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绘画中的生动体现。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在高等学校从事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从理论上说,是懂得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的。但是,懂得这个原理,并不等于就能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从每次老师对我们习作的点评中,屡见我们在画稿上并没有或未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为什么会这样?这里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或长或短,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情况才能逐步地有所改善。绘画是如此,做其他任何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样一来,不正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我们的哲学思维水平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吗?

其二,为了借鉴和临摹,必然要参考阅读一些相关的画册。从众多的古今画册中,我们不仅认识了不少著名的画家,而且还领略了不同的绘画风格。这时,自然就会产生这样一些问题:中国画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画种的作品都有哪些特点?不同的绘画风格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特别是与当时的哲学思潮和作者的心态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就会促使自己找一些有关的历史书籍(包括哲学史、美学史、绘画史)来看看。这样在无形中提高了欣赏水平,有助于“看懂”这些名画;同时也使自己增加了许多文史哲方面的知识,改善了原有的知识结构,从中获得绘画之外的教益。举例来说,我过去学过中西哲学史,懂得中西哲学思维的差异,知道“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基本之点,而西方哲学却更多地遵循“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有了这几年绘画的经历,对这种差异的认识,比以前更具体了。那就是:西洋画重思辨、重分析,中国画却重体验、重妙悟;西洋画讲透视,中国画却讲“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西洋画讲究色彩斑斓,中国画却讲究从简淡中求玄远;西洋画择“器”,中国画却抱“朴”;等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都推崇道家或佛家思想,甚至他们本人就是居士或和尚。

其三,中国画在其发展中,尤其在文人画中,诗、书、印与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素来有“书画同源”、“书画同理”的传统说法,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誉,四者逐步地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好的题诗、题款、钤印,既美化了画面的布局,还直接影响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提高了它的艺术情趣和包含在其中的思想境界。因此,我们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不妨与练习书法、学习古典诗词知识,以及用好印章等同步进行。这就在无形中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多种薰陶,增添了更多的乐趣。想不到我以往对书法、篆刻的兴趣,对于现在学习绘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之处。遗憾的是,我不会撰写诗词,无法把自己的诗作题写于画面,只好从前人的诗词作品中,选择其适宜者录用之。

总之,老年人学国画,它的意义绝对不能局限于画了多少幅的画,或参加了什么样的展览,更不在于有没有得奖;最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开发了潜能,培养了更多的情趣,从而丰富了老年的休闲生活的内容。

当今的社会,正在朝着“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前进,如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创办各种类型的老年大学,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一项很重要、也很受老年人欢迎的措施。福建师范大学的老年大学,作为福建省老年大学的一所分校,凭借着自己的智力资源的优势,在首任校领导的努力下,自1992年创办以来,为老年教育做出了很大的成绩。目前设有电脑班(包括基础班、提高班),国画班(包括普通班、研讨班),书法班,英语会话班,太极拳剑班,中华传统文化研讨班,以及邓小平理论研讨班等。由于我和黄祖推同志都是在2003年初才接任此项工作的,对于全面工作,暂时尚难以说出有价值的、中肯的意见。以上所说,只是从国画班的一名学员的角度,谈了个人的感受。它或许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老年大学的若干情况,并显示出老年教育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学前教育、学龄教育、成人教育并不陌生,而且卓有成效。而对老年教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处于起步的阶段。但是,如果老年教育没有搞好,终身教育就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在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的今天,老年教育以它自己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在这样空前有利的形势下,我愿意努力同大家一起,把校老年大学办好,为整个终身教育事业,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 收入福建老年大学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老年教育研讨会文集》, 2003年8月 ;刊载于福建

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终身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终身教育》2004年第一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63778.html

更多阅读

关于义和团一 从反清复明到扶清灭洋 义和团扶清灭洋

从反清复明到扶清灭洋这张图片以前在图书馆见过,是一本英文书籍的插图,印象极为深刻。后来我找了很久,再也没见到这本书,这两天在网页上浏览居然发现了。大家看,其实有意思的不是画面,而是两旁的对联: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颈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秦安县五营学区何洼小学宋晓祥摘要:农村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但是农村小学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困难。推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必须抓住现状,走出困境,无

声明:《从学习国画谈到“终身教育”》为网友得很有文艺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