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基础,粮食生产是丽水种植业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发展的战略产业。全市粮食生产历史最高年份种植面积达279.43万亩,粮食总产量92.59万吨,粮食产值比重占种植业产值的近80%,人均口粮达288公斤,社会人均占有粮食406公斤。1984年全地区人均占有耕地1亩以上,全年提供商品粮50万公斤以上的商品粮基地乡(镇)53个,有耕地面积48.03万亩,占全地区耕地总面积的31.3%,年提供商品粮6877.5万公斤,为全地区粮食生产作出了贡献。水稻是丽水市粮食生产的主栽作物,最高年份栽培面积200.58万亩,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5%以上。
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市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逐年扩大。“十五”平均全市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170万亩,粮食总产量55万吨。近年来,各地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认真落实粮食生产直补、良种推广补贴,通过调整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单季晚稻“五改”高产技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单季稻“双百工程”、轻型栽培技术和促早栽培技术,以及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全市粮食生产基本稳定。200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6.25万亩,总产量54.89万吨,单产330公斤。全市粮食作物品种结构得到改善。现有水稻种植面积103万亩,其中山区单季稻播种面积近90万亩,总产量达35万吨,占全市粮食总量的60%以上。
丽水市杂粮在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全省杂粮生产重要产区之一,年种植面积60多万亩,作物种类有蕃薯、玉米、大豆、大小麦、荞麦、高粱、粟子、绿豆、赤豆、白扁豆、乌豇豆等。玉米、大豆、蕃薯、蚕豌豆等杂粮生产渐成区域规模和丽水山区特色粮食,在全省占有一定的市场比重。随着市场需求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全市鲜食玉米、鲜食毛豆、鲜食蚕豌豆等粮经兼用型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既提高了农田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又稳定了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取得双赢。
全市水稻品种经过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品种92个,引进推广品种435个,在生产上应用面积超过或接近5万亩的水稻品种有77个,累计推广面积在50万亩以上的有18个,全市累计推广杂交水稻面积2609万亩次,对提高粮食单产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全市水稻推广应用主要良种有浙733、浙农8010、金早47等品种和Ⅱ优6216、Ⅱ优63、中浙优1号、粤优938、两优培九等组合。旱杂粮推广适宜鲜食的优质高产品种,发展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如特种玉米苏玉糯1号、燕禾金、京甜紫花糯、华珍、金星超甜、浙玉糯1号等,大豆主推台湾75、引豆9701等良种,既提高了种粮效益,又不断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全市现有建立粮食作物优质高效示范基地131个,面积4.5万亩,已达到吨粮面积5.5万亩,平均单产1056公斤。丽水山区梯田面积较大,常年种植单季稻面积近90万亩,由于气候温差和生态环境优势,加之选用良种和水稻生产新技术,所产稻米质优无公害,深受市场欢迎。龙泉丝苗米、缙云富硒米、庆元红米等形成丽水特色大米,有的地方还建立起特种米生产合作组织,形成一定专业生产规模,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十一五”时期全市将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粮地面积,主攻单产和节本增效。优化生产布局和品质结构,大力发展山区无公害优质稻米、特色鲜食型旱粮作物。增强粮食生产的抗风险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全市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155万亩、50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