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是丽水传统特产,自古以来,香菇一直被人们视为珍品。丽水市庆元、龙泉、景宁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的发源地,早在800多年前就开始砍花法栽培香菇。据史料记载,相传生活在南宋建元年间的吴山公发明了香菇栽培的砍花法,世人尊称他为香菇之神。丽水市有8个县(市、区)的农民从事菇类栽培,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产区,常年食药用菌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5%左右,辖区庆元县香菇交易市场年成交额超过10个亿,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集散地。
1986年全市组织实施国家“星火计划”进行袋料香菇栽培,推动了香菇生产迅速发展,袋料栽培香菇由1987年的1.35亿袋扩大到最高年份2000年的6.5亿袋。“十五”期间,全市食用菌年均产量39.29万吨(鲜),其中香菇产量31万吨,食用菌年均产值15.46亿元,占全市种植业产值的1/3,产值超3亿元的有2个县(区),超亿元的有3个县(市),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加快农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大贡献。庆元、景宁、龙泉县(市)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香菇之乡”、龙泉市被命名为“中国灵芝之乡”。龙宝牌香菇、百山祖牌香菇、山山牌黑木耳、庆元灰树花、独山牌干厚菇、缙云夏季鲜香菇等多次获中国农业博览会和浙江省农产品优质奖,庆元香菇被国家批准为原产地地域保护产品
近年来,丽水香菇业加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菇品质量,由原来香菇生产向食药用菌业加速转变,大力发展草腐类和珍稀食、药用菌,开发野生菌,增加反季节和特色菇类,黑木耳、姬松茸、灵芝、杏鲍菇、灰树花、鸡脚菇、灵芝等珍稀食药用菌等加快发展。目前,全市人工栽培的食、药用菌种类有20多种,年产香菇、灰树花、黑木耳、蘑菇、长根菇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9.2%、3.24%、2.73%、30.7%、90%,还有平菇、金针菇、杏鲍菇、姬松茸、猴头菇等多种类。
丽水食用菌生产技术研究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一大批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得到推广。目前应用的“庆135”、“241-4”、“庆科20”等新品种,口感质地已与原木菇相当,营养总体指标达到甚至优于原木菇。食用菌反季节栽培模式,生产工艺改进,创新层架式、低湿度等管理方式,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栽培,提升了全市食用菌生产水平。庆元制订的香菇标准成为国家级行业标准。丽水菇农的生产技能在国内也处于领先水平,全市每年有4万多人带着技术到全国200多个县市开发食用菌产业,香菇异地栽培遍及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各省区大、中、小城市,实现技术输出和异地开发。
全市食用菌产业带动能力增强,加工增值比例提高。丽水形成了全国最具规模的食用菌原材料设备生产、销售集散地,食用菌从业人员达25万人左右。菌种业发展迅速,现年生产菌种5000—7000万瓶(包、支),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木耳菌种产地。全市食用菌加工企业、加工户650余家,年加工食用菌产品28万吨以上。位于庆元县的浙江方格医药保健品公司与杭州医药集团联合开发了10多种以食用菌多糖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药品和生物食品,深受市场青睐。食用菌品牌培育加快,香菇文化效应显现。丽水栽培香菇历史悠久,香菇品牌、成果、技术、人才资源丰富。“中国香菇第一村”、“中国香菇之乡”、“中国灵芝之乡”、“庆元香菇”地理标志,都显现了丽水深厚的香菇文化底蕴。2005年丽水市成功举办了中国庆元香菇节,向世界展示了丽水食用菌成果平台。
“十一五”时期,丽水食用菌产业发展按照“稳总量、提品质、优结构、深加工、拓市场、增效益”的原则,加快食用菌产业的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努力把丽水建成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食用菌主产区和食用菌产品集散地。到2010年全市建立50万袋以上特色食用菌规模示范基地10个,建成以庆元、龙泉、景宁、松阳、云和等县(市、区)为重点的食用菌产业带,标准化基地建设生产率提高到70%。稳定香菇生产,做精香菇产业,扩大黑木耳、灰树花等特色菌类生产,草腐菌、珍稀菇类生产规模有较大幅度提高,产值占食用菌总产值的15%以上,开发牛肝菌等根菌类和灵芝等药用菌。组织扩大异地开发种菇规模,实现外向型经济互补。提高组织化程度,着力引导食用菌生产从分散经营的传统格局向集约化规模生产方向发展,推进食用菌产业的集约化、标准化。加大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经营效益。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大食用菌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强食用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高全市食用菌生产的科技水平。加速食用菌新资源和新种类的开发,优化品种结构,发挥食用菌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