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2005年9月,受山西省晋城市经济委员会委托,卫虎林教授主持承担了《山西省晋城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研究》课题,课题包括一个主报告和八个分报告(分别是煤炭、电力、冶铸、建材、丝麻、煤化工、农产品加工、高新科技等行业的分析报告)。经过一年的研究,2006年9月完成课题。2006年底,主报告《山西省晋城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经晋城市政府有关会议研究通过。
背景介绍: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下辖城区、泽州、高平市、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总耕地面积为283.38万亩,人均耕地1.42亩。2006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为221.45万人。
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之美称。特别是无烟煤,储量约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晋城煤炭具有含硫量小,发热量高,可选性好的特点。所产块炭晶莹光亮,燃烧无烟无味,素有“白煤、香煤、兰花炭”之称,曾被英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销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英国、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煤炭工业是晋城市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支柱产业,煤炭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5%,全市65%的财政收入来源于煤炭工业,目前全市有10多万人直接从事煤炭产业,并有相当数量的人员间接服务于煤炭产业。近年来,煤炭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以5000个/年的速度迅速增长。未来5年,煤炭行业如何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晋城工业的未来。
一、晋城市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一)晋城市煤炭资源现状
煤炭资源是晋城市最主要的矿产资源,六个县(市、区)均有分布,总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6.3%。煤炭资源总地质储量808亿吨,其中探明储量271亿吨,占全省无烟煤探明储量的54.6%,占全国无烟煤探明储量的25.76%。据2000年底统计,晋城市未利用的煤炭资源储量为158.76亿吨,全市煤矿占用的煤炭资源储量为114.72亿吨,(其中晋城无烟煤业有限公司占用19.79亿吨,晋普山煤矿占用2.43亿吨,市营及以下煤矿占用92.50亿吨);有证煤矿保有煤炭资源储量69.55亿吨(其中,晋城无烟煤业有限公司有证矿井保有资源储量为16.59亿吨,晋普山煤矿现保有煤炭资源储量1.52亿吨,市营及以下煤矿企业保有煤炭资源储量为51.44亿吨)。
晋城市主要可采煤层为3#、9#、15#,目前主采煤层为3#煤,9#、15#煤尚处于零星和局部开采。全市煤种为单一无烟煤,煤质优良,具有低中灰、高发热量、固定碳含量高、机械强度好、挥发分低等特点。
除煤炭资源外,晋城市煤层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沁河、芦苇河两岸高瓦斯含量区,预测煤层气资源量为6.85万亿立方米, 3#和15#煤叠合含气面积164.2平方公里,探明地质储量402.19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34.6亿立方米,气田分布稳定,储量丰富,含气量高,产出稳定。2003年中联公司开始在沁水潘庄区进行煤层气商业性抽放,效果较好。
(二)晋城市煤炭资源地质勘探现状
目前,晋城市埋深小于600米地段的煤炭资源基本上完成了普查工作,勘探程度相对较高,共有勘查区42个,按勘查精度分,勘探区32个、详查区6个、普查区4个,共计勘探面积1000.6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1.6亿吨,其中生产矿井已占用储量31.28亿吨,目前尚未利用储量4.57亿吨。
(三)晋城市煤炭企业与生产现状
截止2004年底,晋城市共有地方各类生产矿井544矿585井(含晋城煤业集团6对矿井和晋普山煤矿),核定生产能力9478万吨/年(含晋城煤业集团6对矿井核定生产能力3060万吨、晋普山煤矿核定生产能力130万吨),单井规模10.88万吨/年(见表1)。
2004年全市原煤产量7536万吨,其中,省营煤矿晋城煤业集团2443.08万吨,晋普山煤矿88万吨;地方煤矿共生产原煤5004.41万吨,其中市营550.16万吨,县(市、区)营1033.36万吨、二轻312.39万吨、乡镇3108.51万吨。
近年来,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煤炭行业“关小、改中、建大”的战略部署以及煤炭行业科技发展的要求,晋城市地方煤矿在全省率先进行了骨干矿井建设和大规模的采煤方法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2004年底,晋城市拥有地方煤矿30万吨/年以上骨干矿井达到63座;全市50%的矿井实现了长壁开采,实现壁式工作面 500面;采掘机械化程度提高到12 %;煤炭洗选率提高到15 %;矿井资源回收率提高到35%;百万吨死亡率降低到了0.48 人。
表1:2004年晋城市煤炭企业现状表
(四)晋城市煤炭交通运输现状
晋城市境内太(原)——焦(作)双轨电气化铁路纵贯南北,晋城段设计能力为3500万吨/年,现已趋于饱和状态;候(马)——月(山)双轨电气化铁路横贯沁水、阳城两县,加丰至月山段设计运力为7000万吨/年,其中晋城境内设计运力为2000万吨/年,现已配套建设的沁水城关、加丰、武安、阳城和八甲口等五个煤炭集运站,煤炭装车能力为1100万吨/年。
境内现有公路通车里程2000公里,省内主要有晋长二级公路,晋阳、晋长高速公路;出省公路主要有陵辉线、太洛路、晋韩路、晋焦高速路,煤炭年外运能力约2500万吨。此外,晋城——济源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建成后预计全市煤炭公路外运能力将达到3500万吨/年。
(五)晋城市煤炭外销和消费状况
2004年晋城市地方煤炭销往其它省、市3694.05万吨,其中:铁路外运1320.01万吨,公路外运2228.82万吨,省内其它地市销量145.22万吨。
2004年晋城市煤炭消费量1900万吨,电力行业800万吨、冶炼行业100万吨、化工行业300万吨、建材行业100万吨、民用300万吨、其它300万吨。
(六)晋城市“十五”期间煤炭行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五”期间,晋城市煤炭行业发展迅猛,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煤炭工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005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192.72亿元,比2000年的31.72亿元增长507.57%,平均增长43.46%,见表2。
表2: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产值(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晋城统计资料提要》(2000-2005)
2005年,规模以上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工业企业,原煤产量达到7628万吨,比2000年的3807万吨增长100.37%,平均增长14.91%;选煤产量达到1451万吨,比2000年的79万吨增长1736.71%,平均增长78.98%,见表3。
表3:规模以上煤炭工业企业煤炭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晋城统计资料提要》(2000-2005)
从实现的利税、利润指标来看:2005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达到58.17亿元,比2000年的5.33亿元增长991.37%,平均增长61.29%,见表4。
表4:规模以上煤炭采选企业利税(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晋城统计资料提要》(2000-2005)
2005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达到35.05亿元,比2000年的1.69亿元增长1973.96%,平均增长83.39%,见表5。
表5:规模以上煤炭采选企业利润(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晋城统计资料提要》(2000-2005)
2005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192.7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16%;利税达到58.17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利税的81.43%;利润达到35.05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利润的82.53%;从业人数达到125985人,占全市工业企业从业人数的77.93%,煤炭工业已成为晋城市的主导产业。见表6。
表6:规模以上煤炭采选企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资料来源:《晋城统计资料提要2005》
二、晋城市煤炭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县营以下煤矿的接续资源勘探程度较低
晋城市煤炭地质勘查程度相对较高,但高级储量的资源只能满足县(市)营及以上煤矿的生产和建设需要。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县营以下煤矿的接续(包括下组煤延深)资源勘探程度较低,无法满足安全生产和矿井建设需求,亟待进行煤炭资源的补充勘探。
(二)采煤方法改革任务艰巨,复采工艺研究与推广落后
目前,全市地方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仅为12%,实行长壁开采的矿井仅占50%。特别是一些小型矿井,仍然是靠巷掘式(也称以掘代采)、仓房式和高落式等传统采煤方法开采,复采工艺落后,不仅造成了煤炭资源的严重破坏,而且抗灾能力低,煤矿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
长期以来,晋城市的煤炭工业以向外输出初级产品为主,煤炭产品链较短,对市场依赖程度较高。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建立环境友好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未来晋城市的煤炭工业必须在做大做强煤炭工业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以煤为基础的煤炭产品链延伸和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煤炭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管理职能弱化
自2000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煤炭行业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探矿权和采矿权设置,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实施安全监察职责,煤炭局负责煤炭行业管理。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具体职责难以划清,造成政府对煤炭行业的管理职能弱化。加之地方煤炭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煤炭主管部门人员和经费严重不足,对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五)煤炭企业总体管理水平较低,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缺乏
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晋城市煤炭企业普遍存在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等问题。即使已经进行了公司制改造的煤炭企业,也未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运行制度。另一方面,煤炭行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缺乏从事井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绝大多数二轻和乡镇煤矿,一线采掘区工人以农民工为主,乡镇煤矿工人以临时工为主,工人素质亟待提高。
三、晋城市“十一五”煤炭行业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按照“资源整合、关小上大、能力置换、联合改造、淘汰落后、优化结构”的发展思路, 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调整煤炭企业规模结构,大力提高煤炭资源集中度和产业装备水平,以组建晋城市地方无烟煤业集团为龙头,以作大作强煤炭产业为目标,重点抓好一百个煤炭企业,促进煤炭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发展目标
1、矿井数量和规模目标
“十一五”期间主要以整合关闭30万吨/年以下小煤矿为基础,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形式。走联合建大,股份建大、兼并建大和引资建大的路子,组建晋城市地方无烟煤业集团,分步将国有、集体煤矿纳入集团,最终形成晋城市地方大型煤炭集团企业。
“十一五”期末,晋城市矿井总数保留在214座左右(含晋城煤业集团13对矿井和晋普山煤矿),矿井能力保持在15000万吨(其中,省营晋城煤业集团核定生产能力8500万吨,晋普山很定能力130万吨,市营级以下核定能力6500万吨),单井规模平均达到32.5万吨/年。其中:90万吨/年及以上矿井26座(含省营晋煤集团10座,晋普山1座),地方煤矿矿井能力保持在1800万吨/年;60万吨/年矿井15座,矿井能力保持在900万吨/年;30万吨/年以上矿井120座,矿井能力保持在3600万吨/年;9—21万吨间歇式矿井50座,运转生产能力控制在200万吨/年。
2、生产和销售目标
“十一五”期间,晋城市煤炭生产总量稳定在15000万吨左右,其中:省营8630万吨,地方国有3000万吨、集体3500万吨。
晋城市地方煤炭外销量和消费总量“十一五”期间争取每年保持在6500万吨左右,其中:省外销售3000万吨,市内发电、冶金、化工、民用等煤炭消费量3500万吨。
3、主要规划指标
矿井资源回收率达到50 %;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40%;煤炭洗选率达到50%;煤炭转化率50%;百万吨死亡率不超过0.5人。
4、矿井建设目标
根据晋城市煤炭资源现状,在煤矿开发建设上,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规模化和资源状况较好的矿井,对周围小型矿井实行资源整合,减少矿点,同时具备条件的矿井搞好下水平的延深开发,实现3#、9#和15#煤的配煤采,提高经济效益;西部地区重点规划和建设大型矿井,走联合、股份、引资建大的路子,促进规模化矿井的建设。
(1)“十一五”期间拟新开工建设的矿井10座
省营煤矿:新开工建设樊庄1200万吨矿井、郑庄1000万吨矿井。
市营级以下:东大煤矿800万吨矿井、大宁金海300万吨矿井、永和300万吨矿井、玉溪240万吨矿井、武甲煤矿90万吨矿井、小西煤业60万吨矿井、坪上45万吨矿井等8座矿井,开工规模 万吨/年。
(2)“十一五”期间拟进行扩建的10座煤矿
省营煤矿:寺河矿井二期改扩建、长平矿井改扩建和赵庄矿井改扩建三个项目。
市营级以下:南阳煤矿、伏岩山煤矿、苏村煤矿、永安接替井、胡底煤矿、东峰煤矿等7座煤矿,扩建规模270—510万吨/年。
(3)“十五”期间的在建矿井9座
省营:赵庄矿1000万吨矿井建设;
市营级以下:大宁、王坡、伯方、大阳、唐安、侯甲、曲堤等8座矿井。
5、煤炭加工转化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45万吨/年及以上矿井全部配套建设洗煤厂,在小型矿井集中的区域建设10座集中洗煤厂,使全市煤炭洗选能力达到3500万吨/年;新建工业和民用型煤厂30座,生产能力500万吨/年;新建焦化厂5座,生产能力350万吨/年;新建其它加工转化企业15座,生产能力150万吨/年。
6、煤炭综合利用目标
“十一五”期间重点对煤矸石、煤泥、瓦斯、矿井水进行综合利用。在城区、泽州、沁水、高平新建和改造矸石中煤发电厂5座,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在已具备瓦斯抽放条件的45座高瓦斯矿井新装备瓦斯发电机150台,总装机容量7.5万千瓦,瓦斯抽放矿井(区)周围60%的居民实现瓦斯供热和做饭;在矿井集中的嘉峰、中村、郑村、下村、高都、川底、南村、马村、陈区、原村等重点区域新建20座矿井水处理厂,对全市70%矿井水进行净化利用。
7、煤炭行业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要针对煤炭行业的特殊性,6个县(市、区)都要设立煤炭管理工作机构和执法队伍,形成独立完善的煤炭行业管理和执法网络体系,实现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和装备“四到位”,使煤炭行业管理得以加强,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8、煤矿支撑体系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技术保障体系、技术培训体系和煤炭销售体系,对市煤研所、市煤炭设计室进行加强,组建市煤炭技术培训中心、煤炭生产信息调度中心,使其成为煤炭工业的科研、技术、信息综合服务支撑平台,同时加强市煤炭协会工作,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9、煤炭科学技术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要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兴煤”的指导方针,建立起适应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技术运行机制,初步形成煤炭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发、推广的科学技术体系,通过科学技术提升煤炭传统产业,促进煤炭产业上挡升级。
10、煤炭生产、管理专业人才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要创优人才环境,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与煤炭专业院校建立多种协作关系,实行定向招生、对现有人员培训深造和高薪聘用等多种短平快办法,在短时间内充实煤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加大现有在岗人员职业教育、企业教育的力度,通过多种人才建设措施提高在职人员专业知识水平。
四、煤炭行业重点项目规划及配套条件
(一)“十一五”期间拟建的大型煤矿项目
“十一五”期间,晋城市地方拟建的大型煤矿(不含省营煤矿)项目包括:
1、晋城煤运公司东大煤矿,设计生产能力800万吨;
2、鲁能集团柿庄煤矿,设计生产能力800万吨
3、晋煤集团郑庄煤矿,设计生产能力800万吨;
4、高平煤运公司沟底煤矿,设计生产能力400万吨;
5、沁和煤业永和煤矿,设计生产能力300万吨;
6、兰花集团玉溪煤矿,设计生产能力240万吨;
7、晋城监狱沁城煤矿,设计生产能力200万吨
(二)投资及配套条件
“十一五”期间,晋城市地方煤炭行业新建矿井、改扩建矿井总投资概算为4573,230万元,其中,煤炭开采4341,653万元,煤炭加工231,577万元。
总计征用土地6791.50 亩,其中,煤炭开采5051.50亩,煤炭加工1740.00亩。
测算需要用水总计3654.40万立方米/年, 其中,煤炭开采3197.40万立方米/年,煤炭加工457.00万立方米/年。
五、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保障措施
1、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素质
严格执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煤炭资源整合政策,以经济的、市场化的手段为主,逐步改造提升30万吨左右的中型矿井。
2、实施大集团大公司战略,重点扶持和建设一批现代化矿井
鼓励支持煤矿大企业兼并、收购、整合小煤矿资源等多种途径方式,以组建晋城无烟煤集团为龙头,新上一批现代化大矿井,扶持发展一批现代化大型煤矿企业。
3、改革采煤方法,提高煤炭回采率,提高采矿机械化水平
从技术改造入手,下大力气改革采煤方法,通过技术改造,淘汰等原始落后的非正规采煤方法,推广应用正规采煤方法,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强化安全生产基础。
4、建立管理、投入并重的煤矿安全保障体系
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生产职责,加强职工安全培训与教育;明确“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安全投入机制,企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用于支持煤矿安全改造。加强瓦斯治理科技攻关,对瓦斯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争取用2-3年的时间,使煤矿瓦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坚持“一体化综合利用”原则,在煤炭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体化综合利用”是指对煤炭从开采、加工到使用过程中的各种资源以及排弃物进行全方位综合利用,建立使用、治理为一体的煤炭循环经济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推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二是促进煤矸石和劣质煤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建设煤层气开发、矿井水利用等示范工程,推动与煤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三是建立矿山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环境治理投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四是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发展节能型经济,建设节能型社会。
6、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矿工生活质量
改善矿井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落实工伤保险待遇,提高矿工劳动保障水平。所有煤矿都要制定煤矿入井津贴标准,切实增加矿工工资收入,提高矿工生活质量。
(二)政策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煤炭资源精查力度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全国煤炭精查储量缺口1250亿吨,详查储量缺口2100亿吨,普查储量缺口6600亿吨。“十一五”期间,晋城市煤炭资源勘查工作要在目前勘探区32个、详查区6个、普查区4个的基础上,“十一五”期末,详查区增加到 个,普查区增加到 个。在此基础上,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合理规划,有序开发。
2、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加大对环境保护建设工作
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要坚持“五同步”原则,即煤炭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核准、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和同步经营。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废水、废渣、废气和采煤沉陷区“三废一沉”的综合治理和利用。
3、加强与科研部门合作,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科技进步对煤炭增长的贡献率
加大与煤炭研究总院、中国矿业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太原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的联系,加大对煤炭产业链延伸的研究与开发,通过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支持,大力发展煤、焦等深加工业,重点开发焦炉煤气,发展精细化工,着力培育和发展煤化工、煤电一体、煤制油、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开发利用,延伸煤炭产业链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本文为2005-2006年卫虎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山西省晋城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