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对于艺术市场的发展和艺术品交易的关联作用,批评家和艺术家都给予了较高的希望。批评家在学术上取得结论的同时似乎还要有市场交易的结果加以辅证;艺术家同样需要有市场买卖的价格和数量来证明其创作存在的真实性。有一些艺术批评家在学术之外,开始针对性地在报刊上向艺术市场交易和收藏人士介绍“属于自己学术范畴”的艺术家,这是否可以实现促进艺术品交易的目的,是难有结论的,也是无需讨论的。但是,批评家以如此急切和功利的倾向介入艺术市场,会有怎样的效果?
关于批评家在艺术市场中的身份,以前曾作过分析,即批评家必须要认识、观察艺术市场的形态,特别是要能够客观而真实地加以分析,而不是把表象的东西拿过来作为论据。下一个问题就在于批评家该怎样去做?有一些批评家在分析一个艺术家作品的时候,会在最后举证该画家的作品在海外某某地方很畅销,价格也很高,或作品被某某人物和机构收藏,是想要以此证明该艺术家作品的市场交易活跃,还是想说明自己批评眼光的犀利和准确?这种没有学术性的批评是庸俗的。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市场,真正的艺术批评家应当关注种种现象(不论是创作活动还是买卖交易)背后深层的艺术观念和文化行为。批评家陈孝信先生的艺术市场厚古薄今论,提出当今艺术品消费市场的伪文化心态和他作为艺术批评家对此现象的担忧。这已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态度和批评目的。
当前艺术界较多的批评,特别是传统中国水墨画创作的评论中,以师承关系和自命的流派定方向的太多,难免有人要感慨我们没有好的批评家和中国艺术市场交易中缺乏真正的批评家了。南京、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艺术批评群体很大,水平也较高,这和当地活跃的艺术创作是分不开的。南京的批评家如李小山、陈孝信、顾丞峰等在国内外都享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江苏画刊》在国内外艺术界和艺术市场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州的《画廊》基本上能够描述中国的现代艺术创作,黄专、杨小彦等在当地和全国的批评力量也十分巨大。
只是,对于艺术市场而言,批评家们的作用只能是学术上的;而市场本身有着决定性的金钱规律,。这两者却是万难融合的。
艺术批评本身也有待向市场化转变。批评家的批评文章不是义务的,艺术家、画廊或收藏家应当向批评家支付相应的酬金,而不是由批评家等待批评文稿在报刊发表后再取得稿费。在美国就有一个专业批评家联盟,而且制定了一定的酬金索取规则。这也应是艺术市场的一个的组成部分。
艺术市场的成熟表现在其运作机制和体系的完备而不是交易的成交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