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再见世界杯 再见 世界工厂



     或许,在10年之后,

  你会穿着越南制造的皮鞋,

  开着泰国制造的汽车,

  拿着马来西亚制造的手机下载韩国歌曲,

  然后给印度的售后服务公司打电话,

  让他们来给菲律宾制造的笔记本电脑升级。

  再也难有哪个国家能成为

  中国一样大而全的“世界工厂”。

  即使是中国,

  一枝独秀的日子也过去了,

  自愿或不自愿地,

  都必须把部分制造业分流到其他国家。

  取而代之的是,

  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发展各自擅长的制造领域,

  既竞争又互补,

  谁也不能“垄断”全球制造业。

  “世界工厂”从英国转到美国,然后到德国、日本,现在落户中国,从西向东跨越万里重洋。中国做了十多年的世界工厂,已经累了,厌倦了别人挂在嘴边的廉价劳动力之说。事实上,中国的劳动力已经不廉价了。几次跳楼事件之后,富士康员工的工资上涨了30%。生产婴儿车的美资企业Kolcraft经理Dale Weathington抱怨,过去4年间,人工成本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廉价制造的终结,引来了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终结的讨论。随之而来的是讨论谁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东南亚、印度、巴西和非洲是四支最被看好的潜力股。

  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独领风骚多年。五年之内,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还无人能动摇。《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连续多年把中国评为制造业竞争力最强的国家,而且预计未来五年中国的制造业仍然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巴中工商总会(CCIBC)主席唐凯千认为,“几十年来,先是日本,然后是韩国,他们都在价值链上往上移动,而且,他们已经并且仍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全球制造中心。因此,尽管中国的工资水平在上升,中国仍将维持世界工厂的地位一段时间。”

  五年之后,如果中国让出世界工厂的位置,哪个国家或地区能顶上呢?或者,如果把世界工厂定义为中低端产品的制造中心,那么中国之后就再难有国家或地区能主导这个领域了。

  上述几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机会,也都有缺陷。还有说法称制造业会回归美国和欧洲,也的确有一些制造业企业回到美国。自从美国总统奥巴马积极召唤本国企业回归起,已经有近五年的时间了,而真回去的企业并不多。企业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很多领域,中国与美国在生产力上的差距,远远小于中国工人与美国工人的工资差。

  东南亚,已经准备好了?

  纺织、电子产品工厂向东南亚转移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且会继续蔓延。新加坡除外的东南亚国家制造成本低,各国政府支持制造业发展,市场有潜力。

  东南亚国家是乐意接受制造业转移的。这一点从泰国的工业园建设就能略知一二。

  穿过曼谷外的一个工业园,可以看到很多世界知名企业的工厂,比如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和丰田汽车,还有数十家亚洲的大型企业。工业园的布局可以用谨慎来形容,很明显,泰国正在有计划地部署。

  泰国人口总计6,000多万,面积1,565平方公里。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泰国的制造业在全球排名第十七位,而且是全球第二大轻型皮卡生产国。2011年的特大洪灾几乎摧毁了泰国的制造业,灾情严重的大城府共5个大型工业园区遭洪水泛滥,近20万名工人受影响。两年之后,泰国的经济重建已经完成,而且比从前更有规划。

  必须承认,洪灾过后泰国在产业发展战略方面的规划大有进步,已经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懵懂状态了。有了以前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参考,泰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随着供应链的扩散,泰国为其根基深厚的产业做好了铺垫。

  一个制造业大国,必须建设一条完整的价值链,或者一个供应体系。泰国的工业园与中国工业园不同,属于私人公司的性质,因此工业园的目的是赚钱,而不是赚面子。泰国工业园尽可能地考虑制造商的需求,让外来的企业在这里能够得到最好的服务。

  如果企业还没有准备好海外建厂,没关系,泰国的工业园已经建好了厂房,企业可以租一间先用着。为解决运输问题,泰国的物流园附近,所有运输形式配备齐全。结合自由贸易区的情况,财政奖励同样跟得上。如果这些仍不够让人动心,还有更多的配套服务,比如泰国最大的工业园开发商安美德公司(Amata Corp.)能提供包括中小学校、语言培训,甚至驾校等各种需要的服务。

  这些工业园的规划战略旨在让泰国在东南亚制造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泰国对于外来企业相对宽容,一些国家不允许海外公司拥有土地,泰国则没有这样的要求,并且为海外企业减免税收,免除或减少机械设备和材料的进口关税。

  洪灾后两年,泰国的精心规划初显成效。仅以汽车制造业为例,目前泰国在全球排名第14位,汽车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汽车制造行业生产总量为200万辆(2013年预计将达到250万辆),从业人员40万,出口额25亿美元,是国内第三大出口产业。

  日本主要的汽车企业均在泰国设有OEM工厂,另外福特、通用、宝马等企业也在泰国设厂,并且很多企业正计划扩大产能。其他配套企业如汽车零部件企业德纳公司、普利司通轮胎和日本电控公司也纷纷在泰国设厂。只要在Hemaraj工业园走上一圈,就能了解到汽车供应链的各个环节。Hemaraj工业园内有154家企业生产与汽车相关的产品:包括空调、制动系统、轮胎、零件、排气系统、传动轴和底盘等等。

  新加坡是东南亚众多落后国家中唯一的发达国家,全球竞争力排名第九,并且五年之后还能维持住这个名次。新加坡在全球民航飞机维修市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份额,许多航空公司都把飞机送到新加坡去大修。新加坡科技宇航公司,在全球民航飞机大修公司里多年排名第一。新加坡生产的武器从自动步枪到步兵战车除了供本国军队使用以外还出口国外。新加坡税收政策优惠,研发激励机制发达,基础设施质量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政府清廉且效率高,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好。

  另一枝亚洲的制造业新秀是因为耐克火了一把的越南。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把在韩国与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耐克工厂吸引过来。新世纪之初,全世界40%的耐克鞋在中国制造,越南当时所占份额只有13%。十年之后,越南生产了全世界37%的耐克鞋,中国的比例下降到34%。

  制造业在东南亚各国的发展速度飞快,那么这些国家已经准备好承接制造业的转移了吗?唐凯千的回答是,劳动力成本是制造产品的成本组成部分之一,而运输物流、政府政策、工业设施现代化、税收政策、利率等等因素都是成本构成的重要决定因素。许多成本较低的国家根本不具备生产力、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基础设施以及政治和金融的稳定性等因素以提供更低的综合成本。

 中国队再见世界杯 再见 世界工厂
  东南亚11个国家的面积和人口加起来都还不到中国的一半,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承接一部分制造业份额。老挝、缅甸、柬埔寨、东帝汶等几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差,金融体制也不发达,而且劳动力技术水平低下,大部分国家地方小,资源匮乏。这些原因让东南亚国家暂时还无力承担世界工厂的重担。

  印度,基础设施之痛

  中国依靠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以及低廉劳动力成本成为世界工厂。那么,劳动力够多而且廉价的印度,能否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呢?早就有这样的讨论了。1951年,印度民主选出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曾说:“我们必须尽快地实现工业化。”从那时开始,印度就懂得发展经济了,而中国开始重点发展经济还要从改革开放之后算起。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晚了不到4个月。现在印度人口12亿,仅次于中国。印度与中国一样,是金砖国家之一。怎样来看,印度与中国都应该是旗鼓相当的。但是,中国的GDP全球排行第二,印度GDP排名第十,仅是中国的四分之一。

  为了发展经济,印度几乎尝试了所有的可能性,甚至一段时间还实行过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尽管如此努力,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却还是不温不火地尴尬着。

  农业和服务业一直主宰着印度的经济,制造业仅仅是个配角。印度的制造业占其GDP总量的15%,远低于其他亚洲国家。

  印度无力吸引制造业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差得出名。去年7月,印度大停电,6亿人口的生活受到影响,因为印度自己无力解决问题,电力部门不得不从邻国引入电力来满足大城市的供电需求。这从印度的经济特区发展情况也可见一斑。印度建设经济特区的成效远不如中国。思瓦萨市位于浦那西北方300公里,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这里长期采用减税措施来吸引工业企业,而且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但那里最引人注目的却是荒废的工厂和烈酒贸易。

  当然,印度的经济特区也有发展好的。例如,古尔冈在1979年被划为经济特区。当时这里没有铁路,没有工业基础,甚至没有政府。如今,古尔冈的人均收入位居印度第一,房价迅速上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企业在这里设办事处,香奈儿、路易威登在这里有专卖店。古尔冈成了印度人最满意的地方,是印度崛起的代言地区。

  光环之下,现在的古尔冈依然随处可见臭水沟,很多企业必须自己打井引水、自备电力系统。

  如果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印度也能吸引投资。西部的浦那市就发展成了一个工业中心,并吸引了苛刻的德国汽车制造商。稳固的电力供应,便利的交通,聚集的工程学院和传统制造企业是浦那吸引大众和奔驰的原因。奔驰的总经理Peter Honegg说:“这里是汽车厂商的聚集地。”众多的小型企业为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大众工厂需要的零部件中,四分之三是从浦那本地购买的,奔驰的部件中也有30-40%是当地生产的。大众印度公司的总经理John Chacko说:“这可能是我们全球最廉价的工厂了。”

  印度劳动力的廉价程度已经超越了中国。根据2010年美国劳动力统计局的调查,印度的劳务成本(包含社会保障支出和税收)不足每小时1美元,为美国的3%。而且,上述统计的对象仅仅包含在行政部门工作的职员,类似于中国公务员。而在工厂工作的非技术类工人每天的收入可能只有4美元。三年过后,印度货币卢比相对于人民币和美元分别贬值了约1/3和1/5,这意味着印度的物价更加低廉。排除生产率高低的因素,印度的劳动力当真非常便宜。

  另外,印度企业的技术创新精神值得称赞。尽管印度的大众汽车工厂与德国本国工厂相比属于更加劳动密集型的,但是这里的工作依然更多地由计算机和机床完成,而不是工人。印度的本土企业也积极利用科技来替代劳动力。投资于科技,建立品牌并向海外扩张是印度企业的发展战略。Bharat Forge公司生产汽车零部件,销售额达13亿美元,其中的70%是用于出口。Bharat Forge的董事长Kalyan说:“印度专注于技术的企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商品制造业却是失败的,这一点与中国正好相反。印度的劳动法律陈旧。没有一个正常思维的人会想建一个雇佣1万名员工的工厂。”

  廉价劳动力当然不会是唯一的考量标准,制造业在印度发展的不利因素还有土地稀缺、行政手续冗繁、教育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劳动法律繁琐等。乐观派会提到一项2011年实施的政府政策,就是创办经济特区来解决这些问题,效果可想而知。

  最后,印度本身对世界工厂的头衔并不那么热情。高科技型和资本密集型经济才是其重点和目标,印度更想当世界软件办公室和金融中心。伴随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而来的是另一个隐藏风险,那就是12亿人口的就业问题。2004年至2010年间,制造业的工作岗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略微减少。吸收劳动力的基础制造业不断衰退,如纺织业。

  印度的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其发展,而这个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唐凯千认为,印度制造业不发达的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而且,对于发展基建或者为之提供一个适宜的发展机制,印度国内还没有从政治上达成统一。有这样一个笑话,政府修高速公路,美国花了50年的时间,中国花了15年,而提案上交15年后印度的审批还没下来。同是1979年规划的经济特区,中国的深圳早就高楼大厦林立,各种设施齐全;印度的古尔冈的富人区边上就是流着污水的河流,开工厂需要自己先解决电、气、水。

  巴西,太贵了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五,在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名第八位,预测在五年之后会挤进前三名,仅次于中国和印度。不过制造业在巴西经济中的比重一直不高(2013年巴西GDP中制造业占比15.8%)。气候良好加上物产富饶,让巴西的农业、能源和矿产非常发达。

  由于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市场,巴西吸引了很多外国投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广阔的农业用地,稳定的政治和经济体制,这些优势让大多数外国公司在巴西获得了更大的利润,甚至比在本国的利润更多。

  唐凯千说,虽然巴西的条件比中国和日本都好,并且其出口势不可挡,但巴西不是一个低成本的国家。自1943年以来,巴西的劳动法没有改变过。巴西有60种不同的税,高利率、汇率政策,基础设施缺乏和昂贵的官僚体系。上述原因让巴西在走上富裕道路之前,先走上了“昂贵”的道路。

  1993年,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出任巴西财政部长。他是一名学者,著有《信息时代的总体经济》一书。他担任巴西财政部长初期,巴西通胀严重,负债累累。上任后,他实施调整经济结构的“雷亚尔”计划,成功地遏制住了通货膨胀。

  二十年后,巴西的通胀又回来了,西红柿价格成了描述物价飞涨的标志性玩笑。有媒体报道,巴西海关称巴拉圭的犯罪团伙甚至把西红柿加入到走私清单中,与毒品、香烟和电子赃物列在一起。

  今年5月29日公布的数字显示,第一季度巴西经济增长仅有0.6%,全年预计2.4%。这一数字在拉丁美洲偏低,在金砖国家中垫底。巴西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贸易赤字。

  巴西被通胀逼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制造业。巴西的制造业竞争力已从2010年的全球第五位降低到现在的第八位。

  巴西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另一个弱点。乐观人士认为,2014年,巴西即将举办世界杯,届时巴西的整体基础设施水平将有大幅提高。

  根据路透社报道,“巴西虽无法在效率上与中国匹敌,但高进口关税及市场潜力可能把天平转向它的一边。”

  2011年8月3日,巴西出台一揽子激励计划:“大巴西”政策,旨在通过减税刺激工业发展。服装、制鞋、纺织、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大巴西”计划为企业减免了20%的税收。

  高成本削弱了巴西作为世界工厂的竞争力。巴西人工成本非常高,企业要为员工付出很高的税金和社保。技术工人短缺,加之人工成本高,让巴西的劳动力昂贵。2011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2.8美元每小时,印度成本为0.4美元每小时,而巴西的成本是12美元每小时。2012年,巴西最高企业所得税的税率达到34%,中国是25%,全球平均值为26%。

  综合来看,巴西是最有潜力的下一个世界工厂:资源和劳动力充足,政府也比较开明。不过,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巴西太贵了。路透社文章称,“巴西确实无法与中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巴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的两倍,想在巴西找到跟中国一样大量有干劲又有技术的年轻工人或许很难。巴西官僚作风也是让人头痛的问题。”

  非洲,刚刚开化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非洲的印象,总离不开骨瘦如柴的难民、干涸龟裂的土地和破旧不堪的窝棚。有今天的成绩,非洲这片贫瘠的土地已经可以为自己庆祝一下。现在非洲经济一片欣欣向荣之势,大多数国家政局稳定,儿童入学人数创下历史新高;手机用户突破5亿;艾滋病感染人数急剧下降;人均寿命十年间延长了10%。对于未来的十年的预期:消费将增加一倍;55个国家中,人均年收入超过1,000美元的国家达到75%。虽然在一些地区,吃饱饭依然是奋斗目标,但在各国的首都,饥饿现象并不多见。

  非洲是等待被拉动的后富裕的那一个,接受着来自各种慈善组织的捐款,其他国家给的粮食和用品,以及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援助。尽管如此,并不是每一个接受帮助的地区都能像非洲一样快速地繁荣起来。开放地接受现代技术与政治体制才是其繁荣的基础。《经济学人》杂志写过一篇关于非洲的报道,其中提到:为采集一手资料,记者们访问了23个非洲国家,期间未遇到一次贿赂行为,而这在十年前简直是不可能的。

  也有人认为非洲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毕竟这里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有丰富的尚未开发的金、铜、铁、锰、铀及非金属等矿藏。不过,这一论点至少在十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非洲才刚刚开化,仍然依赖地上地下的作物和矿产。非洲亟需解决的棘手问题还有:完善基础设施,处置腐败现象,调整规章制度。

  非洲GDP增长的1/3来自于商品销售。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商品市场一直有着瞬间崩溃的习惯,而非洲物价飞涨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另外一个隐患是气候变化引发的恶劣后果。在环境会议上,总有非洲代表声泪俱下地控诉,没有参与到工业化中的他们却在承受着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危害,最无奈的是,解决环境问题却不是他们能说了算的。农作物的产量可能因气候变化而减少,草原逐渐消失,河床下降,降水愈发稀少和紊乱。

  各国之间暂时和平,但是战争风险依旧存在,一旦产生暴乱,经济成果可能瞬间毁于一旦。

  把整个非洲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各项经济指标的平均值都太低了。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供应链薄弱,无法吸引制造业转移。

  论及国家竞争力,南非可以拿出来比一比。南非是非洲最大经济体,而且已经是金砖国家之一。在一群穷兄弟中间,南非是耀眼的,但想要与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制造业竞争依然差距很大。根据德勤全球制造业组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全球制造业排名中,南非排名第34位,预测五年后名次可能上升到第25位。

  最近,南非又被劳资纠纷和通货膨胀困扰。销售额世界第三的黄金生产商英美黄金阿散蒂公司(AngloGold Ashanti)因数万名工人罢工而停产。公司称,南非3.5万员工的大部分已经罢工,工人们无视传统的劳资调解机制,拒绝工作。

  外媒报道,“因为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大幅的货币贬值,工人们刚刚通过艰难的薪资谈判而获得的可支配收入很快又被通胀‘侵蚀’掉,这便又助长了工人们下一轮的罢工提薪需求。”财务管理咨询公司ETM的总经理乔治·格里诺斯认为,“反过来,时有发生的冲突和工人日益增长的需求给企业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有的投资者不得不选择退出。这更加剧了南非经济发展的停滞,造成更为漫长的通胀周期。”

  非洲幅员辽阔,矿产丰富,但是广大人民还挣扎在温饱线上,七成以上人口是农民。非洲最发达的南非,其繁荣靠的是矿产出口。南非身处一群不发达国家之中,运输条件差、成本高、配套不足。

  如何成为世界工厂

  从综合素质来看,上面几个最有潜力国家和地区都难以接替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工厂的呢?

  走进一家英国的超市,这里有中国制造的化妆品、毛巾、电吹风、手机等等。任何你想买的日常用品,几乎都能找到中国制造的。参观一片美国的工业区,从机床上的传送带,到运货的重型卡车,也都能找到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世界各地,任何人都能轻易地找到“中国制造”商品。或许这就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由来。必须承认,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指的是中低端产品的制造基地。

  成为世界工厂,有偶然也有必然。政治上,中国政府自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三十年没动摇,而且权利和效率高,给制造业提供了持续有力的政策支持。资源方面,中国地大物博,有足够的自然资源供给;人口众多,能提供廉价劳动力,工人工作热情高;海岸线绵长,方便形成产业集群。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制造业。

  《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以下列十个标准衡量一国的制造业竞争力:人才驱动的创新,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成本和可用性,能源成本与政策,供应链情况,本地市场,经济、贸易、金融和税收体系,基础设施,政府在制造业和创新上的投入,法律法规,社会保障体系。

  唐凯千表示,总体成本低有赖于低劳动力成本,同时也需要合理税收和利息政策,现代化的交通、通信,较完善基础设施与政治和经济体制的稳定。在东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可以吸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但没有一个国家在政府支持、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水平方面能达到中国的水平。

  简单来说,能否成为世界工厂,一半看政府的,一半看市场的。

  制造业大国需要有充足且相对低廉的劳动力。随着工业自动化发展,劳动力单纯便宜已经不能满足新工厂的需求了,新型的工厂需要工人具有一定的技能。人口红利总会过去,劳动力成本必须与生产力匹配才具有吸引力。

  原特雷克斯大中华区总裁郎华说,中国有我们的供应商,有稳定的供应链,我们很难搬到其他地方去。制造业大国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常常停水停电是任何企业都不能忍受。当地的配套供应链也是企业投资选址的重点考虑。

  至于政府层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投入,各国的情况都有不同,政府在不同产业上的支持力度也大有不同。本轮全球经济危机过后,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制造业是一个大国发展的基础,没有制造业,一个大国难以富裕,经济运行风险也高。制造业能吸收劳动力与投资,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几乎没有政府是反对本国制造业发展的,差别在于,政府效率高低,支持力度大小。

  下一个世界制造中心

  没有哪个国家能满足所有条件,所以再也难有哪个国家能成为中国一样大而全的“世界工厂”。

  即使是中国,一枝独秀的日子也过去了,自愿或不自愿地,都必须把部分制造业分流到其他国家。

  取而代之的是,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发展各自擅长的制造领域,既竞争又互补,谁也不能“垄断”全球制造业。

  或许,在10年之后,你会穿着越南制造的皮鞋,开着泰国制造的汽车,拿着马来西亚制造的手机下载韩国歌曲,然后给印度的售后服务公司打电话,让他们来给菲律宾制造的笔记本电脑升级。

  告别了低端的“世界工厂”,高端产业的世界制造业中心能被某国垄断吗?也很难。

  高端制造业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被中国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即便是美国、德国、日本也没有全部垄断,而是在某一个领域引领着世界水平。

  这些产业都是需要长期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后进的国家不可能在几年或者一二十年就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另外,我国企业自己常说,“因为我们的水平高了,外国企业都不把核心技术转让给我们”。从侧面可以看出,这些高端技术是“概不外传的秘方”,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再无法取得。不仅中国无法获得最先进的技术,美国也不会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德国或者日本,反之亦然。

  因此,在高端领域,各国只能通过各自努力成为领导者,再无捷径可循。

  唐凯千对于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很有信心,“在高端产品中,中国将作为世界工厂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在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没有哪一个国家有能力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分布在越南、柬埔寨、老挝、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印度等国家。虽然一些可以在‘血汗工厂’中生产的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国家,但中国可以继续成为更高端商品的‘世界工厂’。”

  英国,因为蒸汽机的发明领导了产业革命,成为第一个“世界工厂”;美国,因为电力的发明应用和IT技术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日本和韩国,因为电子技术引领了产业水平;德国,因为百年的汽车、航空、精密仪器产业基础和踏实肯干的民族个性成为高端机械制造中心。

  这些曾经成为世界工厂,或者在某个领域一直作为高端产品制造中心的国家,无一例外地依靠其技术创新。即使多年之后,他们的科技水平也足以支撑其在高端领域的领导地位。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路径却与他们很不同,依靠的是低成本优势。这一优势无法维持之后,在高端领域的突破口是什么呢?中国渴望从“制造”提升到“智造”,然而与上述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中国没有一项真正领先世界。

  愿景是美好的,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6370.html

更多阅读

再见这个世界 再见,世界工厂

     所谓世界工厂,简而言之,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这是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所长吕政对世界工厂含义的解释。这里面有两个特点,一是“工厂”,就是生产基地,二是市场,为世界提供工业品。  历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

中国队勇夺世界杯 中国的世界还是世界的中国?

中国在世界的未来地位和作用一直受人关注。金融危机之后的国际格局尤其是经济增长更是把对中国的关注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从G8、金砖四国、G20到G2,中国的身影在全球各个重要领域日益增多、增强。中国的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中

中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

  20多年来,日本大阪府上海代表处的主要工作,是帮助规模较小的日本零部件供应商跟上潮流,把制造产能从高成本的本土转移到成本低得多的中国。  该代表处所长田中克明(Katsuaki Tanaka)表示,如今,工作人员则是把更多时间花在帮助日本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中国告别“世界工厂”?

  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一直是无可争议的“世界工厂”——进口原材料,并向全球各地出口廉价的制成品。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随着薪资上涨推升制造商成本,以及汇率波动可能将制造商的微薄利润化为乌有,中国正在丧失

代工企业转型 “世界工厂”代工鞋企的困境与转型之路

 “不到10个点的利润却可以让企业活得很滋润,数量稳定的海外大订单是东莞绝大多数企业维持稳定利润的最大保证。”华坚集团总裁回忆起几年前的情形时,仍止不住神往。该集团是东莞市最主要的制鞋代工企业,全球排名前50位的国际知名鞋

声明:《中国队再见世界杯 再见 世界工厂》为网友淡存丶余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