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东西是可以被产业化的,但是有些东西,我觉得确实不应该产业化,至少教育、医疗和司法是这样。
所谓产业化,我的理解,就是要“出效益”。就是要计算投入产出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经济的作用还远远要比此更加广大,经济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优劣、成败的标志。你看人家美国,凭什么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凭的是一年十几万亿美元的GDP;看沃尔玛凭什么成为世界500强中的头号公司?凭的是几千亿美元的财富;至于个人,我就不说盖茨了,您就看看每年大学生毕业找工作也就都明白了,为什么一个薪金丰厚的职位能够吸引人?说白了,不就是钱多嘛!经济效益呀!
但是,这一套标准是万用的么?当然不是,这话说出来谁都知道。按照这套标准来衡量,以后高考也不用考了,直接拿名额拍卖就行了;医院就盼着大家都生病,恨不得每个人进来都能消费550万,若干年后,中国某某医院或许也能够进世界500强了。当然这样讲是夸张了,但是现实中一幕幕活生生的例子,也不能不让我们为之心酸。学校因为要“产业化”,因为要创收,大量招收自费生,大量办各种名目的社会研究生班,大量资金被挪用用于修建各类“面子工程”,而最最关键的教学设施、质量却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至于医疗方面,我也不再多说了,相信这几年医院的糗事大家都还历历在目吧。
为什么说这些行业不能产业化呢?因为归根结蒂,它们是“事业”而不是“产业”。不论是“公共事业”也好,“公益事业”也好,他们的优劣始终是以社会对于其成果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大学是学技术、增文化、教知识、出思想的地方,尤其是我们国家的名牌大学,更是要承担起为国家培养接班人的重任,至于大学如何拿钱,那可就看大学校长的本事了,但是绝对不能以牺牲大学主旨,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看看美国的好多大学,校长一年的任务很大一块就是到各地为学校拉赞助,这应该是我们很多大学校长的榜样。
大学尚且如此,中小学就更不用提了。从小学到初中,是我们国家法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短不短我们今天就不说了,可是依然摆脱不了产业化、创收的怪圈,九年义务教育不收学费,可是学生每年还要负担大量的其它费用,什么书本费、借读费、择校费、学杂费、上机费、勤工俭学费、保险费、补课费、班费等等,里面有可以说得过去的,但是也还是有大量不合理,甚至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说白了,还不就是为了创收。创收了怎么样呢?可以盖新校舍,可以增加招生量,可以更多的创收,这还是看得见,其中看不见的黑箱操作、回扣、腐败又占了多少呢?
我们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是很会找替罪羊的,当中小学收费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很多学校立即责令禁止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小班收费为学生辅导,好像老师开小班才是造成乱收费、高收费的真正原因,而隐藏在背后的那只黑手却依然是那么泰然自若。
这就是我们的“产业化”所带来的,“产业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校的做法,更是学校的办学思路,要知道,如果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了,要矫正过来可是代价昂贵的。去年,教育部长张保庆作客人民网时曾表示“教育部历来是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的”,希望教育部能够言必行,行必果,努力把中国的教育办好,还教育一个本来面目。
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纰漏,还望各位专家多多指教,愿意向各位老师虚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