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1.理论背景
县乡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如果把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比喻为全国交通大动脉,那么县乡公路与村道就如毛细血管,与大动脉一起组成整个公路网,使得公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更具有机动、及时、灵活、直达的特点,从而达到适应性强、服务面广、实现门对门的服务目的。同时,县乡公路深入广大农村和乡镇,直接为乡镇企业、农产品基地和广大农民服务,对加强城乡物质交流,发展和繁荣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方便人民生活,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加快县乡公路发展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国省主干线公路的骨架作用,保证公路网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而且县乡公路的建设和发展事关我国整个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对促进农村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现实背景
2002年11月8日到16日中国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提到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这对我国县乡公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计划在三年内拟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达500亿元,其中国家财政债券投入150亿元,交通部使用的车购税专项资金投入150-200亿元。
交通部从2003年开始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在全国交通厅局长会议上,提出我国的交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提高通达深度,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通公路,县到乡公路基本达到高级、次高级路面标准,乡到行政村公路消灭无路面状况,基本建立起全国快速客货运输网络,通公路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5%以上,并计划在五年内安排车购税专项资金300-400亿元,用于县乡公路建设,进一步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建设农村公路的积极性。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包括乡村道路在内的“六小工程”建设,增加投资规模,扩大建设范围。在2004年的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交通部又进一步提出要紧密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和基本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县乡公路全面加快发展的时期,中央政府更加重视县乡公路的建设,提出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目标“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
2006年交通部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了“五年千亿工程”,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力度,计划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95%的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县乡公路要达到180万公里,5年增加30多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
目前我国已全面掀起县乡公路改造的热潮,然而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县乡公路发展的最大问题。尽管近几年交通部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到县乡公路建设中去,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县乡公路改造的需要,资金矛盾十分突出。县乡公路的技术等级一般在二级或二级以下,车流量不大,而且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因此很难实行车辆通行费制度,所以很难像高等级公路那样利用民间资金来筹措建设资金。同时县乡公路向来被认作是地方公共产品,具有较大的社会公益性,应由地方政府担当建设重任。但目前我国地方财政收支困难,财政收入向中央转移,而地方承担的责任却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全国陆续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传统的作为县乡公路主要资金来源的民工建勤制度也受到了税费改革的冲击,这就意味着县乡公路改造融资需要开创新的思路。
二、研究意义对我国县乡公路改造的融资机理及风险防范进行研究,意义重大。因为长期以来,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县乡公路建设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县乡公路建设和养护的资金主要靠地方政府投入和财政拨款,而地方政府财力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县乡公路的发展。所以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以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从而促进和加快我国县乡公路的升级改造。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我国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为县乡公路改造融资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从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财政学角度研究县乡公路改造融资的理论依据,在分析县乡公路经济属性的基础上,探究其融资的形成机理,从而为我国政府制定合理的县乡公路融资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2.为县乡公路建设资金的筹集方式提供参考。县乡公路建设中最关键的是资金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县乡公路的资金来源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资金不足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新的融资方式,这将有助于我国县乡公路资金的筹集,从而促进我国县乡公路的发展。
3.为改善县乡公路现行的融资环境提供借鉴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现状分析相结合,提出融资体制创新,为我国县乡公路改造融资环境的改善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