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屈原原文高中语文 屈原与《离骚》浅谈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生于楚宣王30年(公元前340年),卒于楚顷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屈原生活在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是一位极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的命运时刻与祖国命运休戚相关。在内政上,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改革积弊,限制旧贵族特权;在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坚持合纵联盟。由于屈原的政治主张严重触犯旧贵族的权利,因而遭受旧贵族的嫉恨和排斥,怀王昏庸,听信谗言,疏远屈原,甚至将屈原降为三闾大夫,使屈原在朝廷失去政治地位,致使联齐抗秦的合纵政策连遭受挫,把屈原流放汉北,最后怀王也被骗囚死秦国。

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更是昏庸奢靡,不顾国政,极力推行亲秦政策,顷襄王受佞臣蛊惑,继续排挤屈原,屈原再次被流放江南荒野。这期间,写下大量忧国忧民的光辉诗篇,政治上的不志,只能用诗歌抒发爱国情怀,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贞和忧虑。

顷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国攻陷巫郡,屈原痛感国家的败王与无望,在当年五月初五,痛心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历史学家对屈原的评说纷纭。司马迁对屈原投江将其修辞性、虚构性及文学性发挥到淋漓尽致: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糟而啜其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太史公对屈原的推崇。“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不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恒,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其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乃是历史一经改写、想象而加以重构之屈原,是汉儒在大一统专制政治背景下,以汉族儒家文化的视角对一非中心的历史人物的想象性建构。《楚辞》本无“楚辞”之名,是楚文化源头活水中变动不居的动态存在。

屈原通晓诸子百家之学,对儒、法两家思想都有所取舍。屈原言仁义、讲民本、颂德政,崇尚尧、舜、禹、汤、文、武古圣先王,同情和关心百姓疾苦。他推求法度、绳墨、规矩,要求以新政治理国家。屈原一生自始至终以祖国兴亡为念,有着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在政治中,始终与腐朽贵族进行不屈的斗争,充满不畏权贵的政治豪情。他的“美政”思想,代表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楚辞作家。屈原作品主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远游》《卜居》《鱼父》等。

《离骚》乃屈原的代表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赋》文体其实是三种不同的体制:一是《离骚》、《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一类,二是《九歌》一类,三是《天问》一类。《离骚》的语法结构与先秦文体大致相同,是先秦文学的一般形式。《离骚》属于对话关系中的潜在“关联文本”,具有极大的消解性。

《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

 离骚屈原原文高中语文 屈原与《离骚》浅谈

思想内容丰富,感人。在长诗中,诗人抒写了他的身世、抱负和政治遭遇,展示自身“内美”“修能”的德行和才干以及坚持节操、反对奸佞的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表达他忠君报国的政治态度:“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诗人以草木盛衰、春秋代序,舒展“美人迟暮”之感慨。长诗思想境界高超,文采华美,想象丰富,象征极美,深受后人吟颂和感怀。

《离骚》开篇,诗人以“首溯与楚同源共本,世为宗臣”,表明他“有不能传舍其国、行路其君之意”。表达一种热爱祖国的自豪感,是屈原追求进步思想,“恐皇与之败绩”的思想基础。

《离骚》还舒展驰骋幻想,探求实现美政理想的道路。诗人通过对对神话人物的问对,借以上天下地、入水登山的超现实描写,感怀政治主张的无法实现的现实:“朝发韧于苍梧兮,夕吾至吾县圃。欲少留此灵锁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磁而忽迫。” 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心情以及报国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还充分表白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岂余身之婵殃兮,恐皇与之败绩”。《离骚》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作为楚国的诗人,屈原眷恋祖国,希望自己的国家走在时代的前列,能够完成统一中原的宏伟大业。

《离骚》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是通过幻想的形式来叙写现实的斗争,抒发内心的愤慨。善于把现实的事物,寄托在超现实的事物形象之中,使作品极富离奇曲折的情节,奇伟怪异的形象。奇异的神话、动人的传说与现实人物的复杂交织,构成了长诗诡奇的意境,使诗篇抹上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实现了丰富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统一。同时,长诗运用神话传说以驰骋想象。诗人乘龙驾凤,望舒前驱,饮马前池,把现实的叙述和幻想驰骋交织在一起,通过想象的翅膀,创造丰富新奇的神话世界。

《离骚》还运用比兴手法,创造出新型的诗体形式和精美的语言,代表了楚辞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王逸说:“离骚之文,依《诗经》取兴,引类比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比于君。”说明《离骚》的比兴手法,不局限于某一具体事物的修辞手法上,它渗透在诗篇整体艺术形象的构思中。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配。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其埕美之能当。”运用一连串比兴手法,展示艺术形象。“求美”指君臣遇合,“芳草”指诗人所求之美女,使诗歌既有丰富的形象性,又表现诗人对被比喻事物的美学评价,蕴涵深刻的思想意义。比兴以小见大,以近托远,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使人透过草木的形象联想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社会生活现象。诗篇文采斑斓,创造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思想意境,开创中国诗词以香草美人寄托言志的高尚思想境界。

鲁迅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凭心而言,不逆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可见,《离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是不朽的,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一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63681.html

更多阅读

浅谈闻一多诗集《红烛》与《死水》 死水微澜

浅谈闻一多诗集《红烛》与《死水》[中文摘要]作为爱国诗人和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集《红烛》与《死水》更体现了高超的诗歌创作技能。相比《红烛》的多情感伤、浪漫秀丽,《死水》更显沉郁理性

唐瑜与《大公报》青海办事处 赫章县副县长唐瑜图片

唐瑜与《大公报》青海办事处王正鹏(土家族)/文/摄影长期担任编辑的唐瑜先生,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编辑,而且是一名比较有名的青年诗人。几年前的一天,唐瑜先生说要去《大公报》做一份 《大公报-大公文化专刊》 随《大公报》发行 ,他是出于想

梭罗与《瓦尔登湖》名言摘录 梭罗在瓦尔登湖

梭罗与《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瓦尔登湖》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徐迟《瓦尔登湖》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绿色经典

声明:《离骚屈原原文高中语文 屈原与《离骚》浅谈》为网友少女总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