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乡公路改造融资模式经历了从单一融资模式(1955-1977)到多元融资模式(1978-现在)演变的过程[38],如图3.5所示。
图3.5 我国县乡公路建设融资模式演变过程
(1)单一融资模式(19555-1977)。1955年至1977年,我国县乡公路建设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政府为融资主体,在这一时期,以养路费的征收为转折点,又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完全财政投入模式阶段(1955-1959)。1955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急于重建在战争中遭受到严重破坏的公路设施,公路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在这一时期,公路建设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担负,以地方财政拨款和中央补助的形式投入公路建设,但以地方政府为主,这种完全依赖财政投入的融资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以政府直接干预、决定一切、操作全过程为特征的融资体制。但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财政资金匮乏,公路建设资金长期面临紧缺状况,公路发展十分缓慢,并且国家重视干线公路的建设,县乡公路建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以民工建勤和以工代赈的方式进行。
第二,部分财政投入部分养路费投入模式(1960-1977)。1950年我国开始征收养路费,养路费的征收是用于公路的养护,但由于我国公路建设资金的严重匮乏,1960年国家决定将养路费的一部分投入公路建设,从而公路建设资金不再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并逐步将养路费收入确定为公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形成了以部分财政投入部分养路费投入相互结合的融资模式格局,初步拓宽了公路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
(2)新时期多元融资模式(1978-现在)。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公路运输需求强劲增长,公路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公路建设开始发生历史性转变。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开始了有计划的全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干线公路获得了先行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88年实施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后,我国公路建设投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建设资金由原来单纯依靠国家计划投资逐渐发展到政策融资和社会融资相结合的模式,但县乡公路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逐渐凸现出来。新时期,我国政府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农村公路作为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并规划了“五年千亿工程”,我国县乡公路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原有融资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国家投入、地方自筹、利用外资、社会集资”的多元融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