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相关资料整理
一、铜分类及用途
1、铜产品分类
(1)按自然界中存在形态分类
·自然铜——铜含量在99%以上,但储量极少;
·氧化铜矿——为数也不多;
·硫化铜矿——含铜量低,一般2-3%左右,全世界80%以上的铜从硫化铜矿精炼出来。
(2)按生产过程分类
·铜精矿——冶炼之前选出的含铜量较高的矿石;
·粗铜——铜精矿冶炼后的产品,含铜量在95-98%;
·纯铜——火炼或电解之后含量达99%以上的铜。火炼可得99-99.9%的纯铜,电解可使铜的纯度达到99.95-99.99%。
(3)按主要合金成份分类
·黄铜——铜锌合金;
·青铜——铜锡合金等(除了锌镍外,加入其他元素的合金均称青铜);
·白铜——铜钴镍合金。
(4)按产品形成分类:铜管、铜棒、铜线、铜板、铜带、铜条、铜箔等
2、铜矿的种类
世界铜矿的工业类型分为斑岩型、砂页岩型、铜镍硫化物型、黄铁矿型、铜-铀-金型、自然铜型、脉型、碳酸岩型、矽卡岩型共九类。最重要的是前四类,占世界铜总储量的96%,其中斑岩型和砂页岩型矿各占55%和29%。世界铜储量超过500万吨的巨型铜矿约有60个,斑岩矿占38个,砂页矿占15个,合计占巨型铜矿的88%。
3、铜冶炼方法分类
铜冶炼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至今铜的冶炼仍以火法冶炼为主,其产量约占世界铜总产量的80%。
(1)火法冶炼一般是先将含铜百分之几或千分之几的原矿石,通过选矿提高到20-30%,作为铜精矿,在密闭鼓风炉、反射炉、电炉或闪速炉进行造锍熔炼,产出的熔锍(冰铜)接着送入转炉进行吹炼成粗铜,再在另一种反射炉内经过氧化精炼脱杂,或铸成阳极板进行电解,获得纯度高达99.9%的电解铜。该流程简短、适应性强,铜的回收率可达95%,但因矿石中的硫在造锍和吹炼两阶段作为二氧化硫废气排出,不易回收,易造成污染。近年来出现如白银法、诺兰达法等熔池熔炼以及日本的三菱法等、火法冶炼逐渐向连续化、自动化发展。
(2)现代湿法冶炼是指用溶剂浸出铜矿石或精矿,而后从浸出液中提取铜。主要过程包括浸出(见浸取)、净化、提取等工序。有硫酸化焙烧-浸出-电积,浸出-萃取-电积,细菌浸出等法,适于低品位复杂矿、氧化铜矿、含铜废矿石的堆浸、槽浸选用或就地浸出。湿法冶炼的推出使铜的冶炼成本大大降低。
4、铜的用途
铜主要用于电力行业,包括电线电缆、变压器、开关、连接件等。就电的传导效力而言,很少有替代品和铜相媲美。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和最大的铜精矿进口国,来自电力行业的铜需求占我国铜行业需求的50%左右。近年来,为了解决电力短缺的局面,我国电力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铜的需求呈现阶段性急剧增加。“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计划总投资12,000亿元人民币,新建330kv及以上输电线路78,000公里,投资额是“十五”期间的2倍以上,再考虑到地方对于电网的投资,未来几年电力行业对铜的需求将铜消费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
2004年中国铜消费结构
Source:安泰科
二、铜储量
1、国际储量
根据美国地质地质调查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2007年1月数据,全球铜储量4.8亿吨,储量基础9.4亿吨。其中智利铜储量15000万吨,储量基础3600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铜资源国家。
表1:全球铜矿山储量及储量基础 单位:千吨
Source:U.S.Geological Survey,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January 2007
2、国内储量
·根据美国地质地质调查U.S.Geological Survey (USGS)2007年1月数据我国铜储量2600万吨,储量基础6300万吨。分别占世界铜储量的5.39%和6.72%。
·我国铜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均,65.1%的铜位于中国西部,27.9%位于中部,7.0%位于东部。(备注: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青海、甘肃、宁夏、新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山东、广州、浙江、福建、海南,其它为中部地区)
·中国铜矿资源特点:
-矿床规模小:共伴生矿多,品位低,斑岩型铜矿少,剩余储量中规模大,品位高的矿床多处于边远地区;
-铜矿资源在数量和品位等方面均比较差,国际竞争力低,铜资源特别是富铜资源不足。
三、铜供给与需求
1、全球铜供给与需求
(1)全球铜需求
整体而言,铜需求与工业生产有较大相关性。2001年至2005年,全球铜需求增长19%。
2006年,主要受日本和西欧经济复苏所带动,全球铜需求的增速进一步增长,比2005年上升4.4%。根据Brook Hunt估计,2005年至2010年全球铜需求的年复合增长率约4.2%。
全球2005年铜需求量和2010年铜需求预测数据
Source:Brook Hunt
(2)全球铜供给
除2000年外,1997年至2002年期间,全球铜供给大于需求。2002年至2005年,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全球铜供给小于需求。
① 铜精矿开采量
2001年至2005年,全球铜开采量的复合增长率为2.2%,2005年产量达到1,500万吨。
全球最大的铜开采国为智利,市场占有率为36%。
全球铜开采量的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2001年至2008年) 单位:千吨
Source: Brook Hunt
②精炼铜产量
精炼铜的原料主要来自三个渠道:(1)铜精矿;(1)矿山的湿法铜;(3)废铜金属。2005年全球精炼铜产量合计约1660万吨,其中1280万吨来自铜精矿,270万吨来自湿法铜,110万吨来自废铜金属。
2001年至2005年,全球铜精炼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4%。在此期间,拉丁美洲的精炼铜产量全球第一,2005年达到全球产量的24%,而同期中国精炼铜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则为全球最高。整体而言,亚洲和欧洲的矿石产量无法满足自身冶炼需求,因此这两个地区需要从北美和拉丁美洲进口铜矿石。根据Brook Hunt的预测,2005年至2010年的全球精炼铜产量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7.5%,2010年将达到2,170万吨。
全球精炼铜的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2001年至2008年) 单位:千吨
Source: Brook Hunt
2、中国铜行业概况
中国是全球最大且增长最快的铜需求国。根据安泰科的统计,中国铜消费量在2001年至2005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2.07%。
中国目前的工业化进程对铜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中国基础建设投入和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均需要大量铜,由此拉到了铜产业的快速增长。
(1)铜精矿的开采量及需求量
中国铜精矿的生产量和进出口量(2001-2006年) 单位:千吨
Source: 安泰科
(2)精炼铜的产量及需求量
2001年至2006年中国精炼铜产量满足不了国内的需求量,因而成为精炼铜净进口国。资源短缺是限制中国铜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中国精炼铜的产量、进出口量及需求量(2001-2006年) 单位:千吨
Source:安泰科
(3)铜金属价格
自2003年年中以来,铜金属的市场价格开始稳步上扬,2006年1-5月更是加速上扬。2006年年中以来,虽然出现价格回调,但高位运行的态势并未被破坏,从2007年2月开始又迅猛上升,
国内铜金属价格基本走势与国际同步,其差异主要反映了国内多项特定因素的影响,如区域性升贴水、汇率、关税、增值税、港口和仓储费用等。
(4)定价机制
①进口铜精矿定价方式
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基准3个月期铜期货价格减去加工费计算,而加工费则由铜冶炼厂和国际供货商以谈判形式确定。2007年加工费为60美元每吨/6.0美分每磅。
②国内铜精矿定价方式
国内铜精矿生产商一般参考国内主要市场的铜金属交易价格,根据铜精矿品位,扣除每吨一定数额或比例的加工费来为铜精矿定价。当铜金属价格较高,铜精矿供不应求时,上游铜精矿生产商会有更大的利润。
(5)主要生产商
按产量统计,2006年国内十大铜精矿生产商如下表所示:
2006年十大铜精矿生产商名单 单位:吨
资料来源:安泰科
按产量统计,2006年国内十大精炼铜生产商如下表所示:
2006年十大精炼铜生产商名单 单位:吨
资料来源:安泰科
四、相关政策
1、2005年12月2日国家发改委第40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将铜、铝、铅、锌、镍大中型矿山建设列为鼓励类。
2、2005年,国办发[2005]54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根据相关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立即淘汰1.5平方米及以下密闭鼓风炉,2006年年底前淘汰反射炉、电炉和1.5-10平方米(不含10平方米)密闭鼓风炉,2007年年底前淘汰所有密闭鼓风炉”。
3、2006年6月30日,国家发改委2006年第40号文件——《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要求“新建或者改建的铜冶炼项目单系统铜熔炼能力在10万吨/年及以上”;“自有矿山原料比例达到25%以上(或者自有矿山原料和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取得5年以上矿山长期合同的原料达到总需求的40%以上)”;“必须有制酸,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等设施”;“铜冶炼总回收率达到97%(新建企业)/96%(现有企业)以上”;“铜冶炼污染物排放要符合国家《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和有关地方标准的规定”。
4、2006年10月27日税委会[2006]30号——《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暂定税率的通知》规定对对铜矿砂及其精矿实施10%的出口暂定税率,对铜、镍、电解铝等11项有色金属初级产品实施15%的出口暂定税率。
5、国土资发〔2006〕12号,2006年1月24日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的通知》对铜、铅、锌等矿产实行申请在先方式出让探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