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晚报》报道最近三年,每逢假期,重庆开县郭家镇北斗村小学老师刘念友都会到镇上煤矿下井挖煤。他挖煤挣的钱除了供儿女上大学外,还给自己班上的贫困生交学费、买学习用品。从1977年开始,刘念友从教28年,每年都在资助自己班上的贫困学生,班上从来都没有因为钱而辍学的学生。但谁也不知道他其实穷得要去下井挖煤的地步,而且一挖就是3年。
看了这个报道,笔者被这位“挖煤老师”的精神和勇气所感动。在一些贫困地区,不乏像刘念友这样的农村教师,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保证自己的贫困学生不致于辍学,尽管有时也显得无能为力。
这些老师们是我们学生心中最可爱的人,虽然他们是物质上的贫困者,但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而这些崇高的精神背后,诸如“挖煤老师”这些可爱的人们恰恰触痛了社会之痒,给我们的教育划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们的教育事业,尤其是义务教育事业,一些贫困家庭的“囊中羞涩”让本来属于孩子们的权利挂空。于是我们时常看到报道中,就有了贫困的孩子们艰难求学的影子,就有了家长、老师为让孩子上学付出的艰辛经历,当然也就有了义务教育免费、降低教育收费的呼吁。
像刘念友这样的教师,自己穷得要命,却通过开摩的、挖煤等方式“挣外快”,来资助自己的学生上学。他在别人眼里看来可能是一个十足的傻子,或者被一些人冠上动机不纯等嫌疑。然而,也正是这个值得我们敬佩的教师,他在义无返顾的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救赎”,他知道受教育对孩子成长乃至一生命运的重要性。
不少专家指出,中国目前的发展程度完全有能力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值得庆幸的是,国家也做出了在十一五中实现义务教育免费的决定。但是,义务教育免费在有些地区是完全必要的,在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似乎并不是刻不容缓。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是,如何最大限度的保证贫困学生不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如何让像刘念友这样的教师得到物质上的解脱,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挖煤老师”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一个缩影。虽然通过刘念友的资助,让更多的学生(能叫出名字的就有40多个)完成的小学学业,但他们的中学学业如何解决呢?谁来资助呢?我们不得而知。“刘念友现象”实际上演的是一场悲剧,而悲剧的主角既是“刘念友”也是“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在与帮孩子们取得受教育的权利而抗争。
“我孩子就快工作了,但还有很多孩子读不起书。这煤,我还得继续挖下去。”刘念友的话让整个国家和社会三思,没有任何言语比这个从教28年的农村教师的朴实话语能更加震撼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