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油价时代终结 1月2日,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盘中价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这一天,宣告低油价时代彻底终结。 确实如此,很多人已经忘却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那场石油危机。人们已经习惯享受低油价带来的好处。 也就是从那次石油危机后,国际油价一直处于上涨态势,不过,一直到2004年,油价才开始冲破消费者的心理底线。2004年,国际油价从不到每桶10美元,飙升至每桶40美元。 过去的2007年,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年初处于50美元左右,9月份突破80美元,10月突破90美元,甚至一度接近100美元。一年内,国际原油价格几乎上升一倍。 国家信息中心石油问题专家牛犁认为,超过80美元,就是高油价,而现在的油价可谓超高油价。1月2日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比较稳定,徘徊在每桶90美元之上。 油田产量越来越少
没有人知道如此之高的油价将持续多长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印度需要更多石油维持经济的发展,另外一点则是长期被忽视的信息——全球的油田产量在逐渐降低。 美国西蒙斯国际公司董事长马修·R·西蒙斯是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顾问,他在那本轰动全球能源界的著作《沙漠黄昏》中提供了一组数据: 全世界只有120个油田的日产量超过10万桶,这120个油田的总产量却是全世界原油供应量的半壁江山;全球最大的14个油田的日产量占到全球原油供应量的20%,但是这些超大型油田的平均寿命已经接近50年。 这似乎在印证着那个著名的“哈伯特顶点”的论断。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壳牌石油公司地质学家 金·哈伯特(KingHubbert)曾经预言美国的石油产量在1970年达到顶峰,后来,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1973年美国本土石油供应达到了顶点。 1990年代,这种判断被美国能源情报署用到了中国身上。这些“新哈伯特”们分析说,中国的石油高峰将在1.4亿吨。 自从1950年代末中国相继发现大庆、胜利、辽河油田,这些大油田保证中国成为了一个原油生产在一亿吨水平上持续增产的国家。但是,这三大油田占全国石油产量从1990年代的74%,下降至2005年的46%。 显然,这些“新哈伯特”们此次预言失算了,不过目前,中国的原油产量基本徘徊在1.8到2亿吨之间。这也就是当冀东南堡油田10亿吨油田储量被发现后,总理为什么兴奋得睡不着觉的原因。 不过,中国境内大部分容易开采的石油资源已经全部开采完毕。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一位专家就石油开采的风险对南方周末记者做过这样的比喻:30%开采成功率相当好,40%是英雄,50%就是英雄加机会。 国内产量无法满足中国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进口成了必然的选择。去年1到11月,中国净进口原油14710万吨,中国石油(601857行情,股吧)对外依存度接近50%,而2006年石油对外依赖度是47%。 改变中国 “假如每个中国人今天消费的石油和美国人一样多,那么中国每天需要8500万吨石油,超过目前全世界石油总产量。”在《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中,法国《回声报》副主编埃里克·伊兹拉维奇做了这样一个比较。 这意味着中国将越来越“享受”到世界油价带来的影响。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净进口原油造成的贸易逆差达701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107亿美元,同比上升18%。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想保持一种高增长的模式,必须要掏出更多的钱去购买石油。 而面对国内越来越严重的通货膨胀,人们更担忧的是,高油价会进一步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高世宪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08年的高油价主要会影响到中国的外汇支付、通货膨胀,引起物价的波动,更重要的会影响到中国的能源安全。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算过一笔帐:国际油价每上涨10美元,会拉低国内GDP0.8个百分点。 这也可以从官方途径得到印证。在央行200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油价被列为了加大国内通货膨胀风险的一个因素。 此种影响还扩大至石油的下游产品。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石油的下游产品——尿素、柴油、农膜,也在过去的5年内分别上涨26.6%、64.4%和60%。这些上涨的因素反过来又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粮食生产成本每亩上升23.9%。
目前国内的成品油批发价比国际成品油期货价格低1000元左右,但是国内零售价基本和美国接近——以品质接近的美国95号汽油和国内的97号汽油为例,1月底,美国的95号汽油价格换算成国内的计价,大概是5.7元/升,而国内的97号汽油价格是5.68元/升。
这意味每吨成品油,中石油和中石化必须承担约1000元的差价,于是,油荒不期而至。 在这种情况下,去年国家发改委作出决定,从11月1日起,将国内的汽油、柴油以及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人民币500元,涨幅约10%。 但目前国家已经施行了临时价格管制措施,2008年政府进行成品油价格改革的可能性非常小。 局面棘手 高油价、油荒,这些词语让各级政府异常苦恼。1月3日,国际能源署提醒石油消费国,在每桶100美元的油价的冲击下,各国应该提高能源效率。 中央政府一方面在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要求各地、各企业加大节能减排——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235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另外一方面寻求可替代的能源。 不过,效果并不理想。2007年上半年,虽然我国单位能耗同比降低2.8%,连续4个季度出现了下降。不过,国家发改委的官员提醒说,当前节能减排工作中还存在着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过快的突出问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高世宪认为,高油价使中国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但也促成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寻找新的节油方式。 比如,现在政府在积极鼓励天然气、太阳能以及生物燃料等清洁燃料的使用。另外,政府也开始扶持新能源汽车。 然而,以生物燃料中的乙醇汽油、生物柴油为例,都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即地方政府在实际应用中没有考虑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与粮食争夺耕地的局面。而保耕地面积一直是中央政府死守的红线。 正如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替代能源可以多元化,但是并非一定要采用“工业化”的方式进行。 即使所谓的新能源汽车,据南方周末在去年4月份调查,很多汽车企业并不是想真正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而只是想获得进入汽车产业这个高利润行业以及获取更多的政府的资金支持。 另外一股力量则是地方政府。 为了应对油荒,在中央组建国家级的石油储备库消息公布后,地方政府纷纷开始组建地方的石油储备基地。 其中,以上海最为积极。在2008年来临的前两天,上海首家成品油应急专项储备基地的核心项目百联油库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奠基。 然而,紧接着的问题则是,油从哪里来?地方政府能通过期货的方式长期锁定低价油吗?中石油、中石化能给这些地方油库石油吗? 这一切都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