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去你妈的”



去你妈的

国骂“去你妈的”,我们几乎耳熟能详。使用它,大致是以下这种情况造成:我们对某种事物非常厌恶或者不信任,这种事物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激怒了我们或激起了我们的抵抗。这种情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段记载。不过,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译者在翻译尼采的作品中会使用它,并且这几个字会从伏尔泰的口中吐出:

众所周知,就在伏尔泰临终之际还有人对他纠缠不休。本堂教甫问他:“您相信我主耶酥吗?”伏尔泰告诉神甫,他现在需要的是安静,神甫大为不满,因此又问了一遍。这位临终者最后的愤怒终于爆发了。伏尔泰怒火冲天,将这个擅自提问的神甫顶了回去。“去你妈的!”他冲神甫嚷道,“我决不谈论此人!”这是他不朽的遗嘱。这句话概括了这位最勇敢的思想家的反抗基督教的斗志。

伏尔泰下了一个断语:“这位拿撒勒的犹太人身上没有丝毫的神性。”古典趣味就是来自这个断语。(尼采《权利的意志》P43,漓江出版社出版,2000年)

如尼采所言,“去你妈的”的涵义是反抗,是斗志的体现。它的意义在于将人们认为神圣的力量颠覆。使得偶像蜕去靓丽的耀眼的光环。然而我们由此也可以察觉,伏尔泰在责骂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怀疑或质疑观念。不过伏尔泰可以排斥基督教,可以在他所了解的范围内对基督教表述自己的观点。但是他所质疑或反抗的支点又在何处?他所反抗或质疑的对象又是何种事物呢?

宗教所代表的是一种民众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既可以被认为是民众精神趋向,即在世间形成可触体的可能性不大,属于形而上学阶层;亦可以被视为一种势力。但这种势力所代表的几乎可以说是世俗化的权力。在此,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宗教的外延:每个人都有宗教观念;系统的宗教是民众精神的集合。由此,我们就发现了伏尔泰是以“个体的宗教”来反抗或质疑“民众的宗教”的模式。他在质疑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即在漫骂的语言中暗含了以“小我”反抗“大我”。他质疑的立足点,便是根据自己的认识,以此来验证对象存在的非法性。他所反抗的对象,并非虚幻飘渺的宗教,而是以合法身份出现的,代表着上帝行使基督教权力的世俗化的人。

我们在此将这个问题阔延一下:存在怀疑一切的怀疑主义吗?坚守怀疑主义的必要性在那?

1, 怀疑主义者声称怀疑一切,那么既然怀疑一切,怀疑的支点又在何处呢?如果有这个支点,那么也就无所谓怀疑一切,如果没这个支点,怀疑又从何迩来?这是个悖论吧。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去你妈的”
2, 我们总是以我的合法性来怀疑对象的非法存在,同样,对象也以这种模式怀疑我的非法存在。那么两者之间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达到同一?如果存在同一,那么坚守怀疑主义有必要吗?如果不存在同一,我们又怎么证实怀疑主义的必要性?

3, 虽然上述划分不存在客观性,我们在很多事物的感知上也是采取半信半疑的模式或以此作为我们的支点。但由此产生的问题却并非是以任何事物合法性存在便可以解决的。因此,我们如果像伏尔泰说“去你妈的”的时候,是否应该比他更高明一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63551.html

更多阅读

细数最爱讲浑段子的十位明星(组图) 浑段子

对于明星来讲,面对媒体的时候,总是以严肃且正式的态度来对待,毕竟有点什么说得不对的地方,就会被人误解,甚至进行误导宣传,也会影响到明星本人的形象和人气,但在私底下,他们的平时生活当中,又是喜欢自我一些,放松一些,讲些笑话,干点狂事,都是再正

窦桂梅:讲那亲切的故事——如果我上《詹天佑》转

一般情况下,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紧扣文本的重点即詹天佑的三件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进行教学。这位老师的教学从成龙的“真心英雄”歌声中引出“2003的年度人物”。中间部分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音像

声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去你妈的”》为网友生气别把爱带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