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老家,总能听到不少关于纪晓岚的故事。纪晓岚老家在距我们村30公里的崔尔庄,纪家见我们村的风水好,就在村东傍运河的地方买了块地,建了个水明楼。每年夏天,纪晓岚就陪爷爷奶奶来水明楼避暑。我们村就是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多次提到“沧州城南上河涯”。
既然我们村和纪大学士攀上了关系,他的故事也就自然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今年春节回老家,儿时的伙伴无意中就聊到了纪晓岚。纪晓岚在福建当督学的时候,一些文人墨客向他请教做学问的秘诀,他就把“秘诀”写了一幅对联:“睡草屋闭户演字,卧樵榻弄笛书符。”但这副联只能看,不能读出声来,特别是有南方口音的人,否则你会在别人的捧腹大笑中难堪至极。
我不是要说纪晓岚的诙谐风趣,而是说做学问的秘诀。其实做学问的秘诀就是要耐得住寂寞。道理很简单,做起来也不难,可让人们一贯坚持下去就难了,因为周围总有名利的诱惑。
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耶酥、释迦牟尼和穆罕默德只所以成为人类的思想导师,就是因为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三位教宗没发表过一篇论文,也没拿个什么学位,评个什么职称,可学生们记录的他们的话语传诵千秋万代。据说穆罕默德还是个文盲呢!中国道教的教祖老子也差不多是这样,他只写了5000字的《道德经》,儒学的创始人孔圣人也就写了12000字的《论语》,要是拿现在的标准来衡量,他们这点科研成果恐怕连个助教也评不上。
看看今天“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有的老师不是脚塌实地地去教书,而是忙活着编书。我是知道一些教授们怎么编书的,过去是“小刀 + 糨糊”,现在是“电脑 + 扫描”。自己动手还是不错的,有的就让“小字辈”或学生“操刀”。书出来了,又忙着“拜舅姑”,评这“科研奖”,那“进步奖”,当然还要找各种关系把书卖掉。这是名利双收的事情,老师们当然乐此不疲了,哪里有心上课。所以,现在不容易找到一本让人如饥似渴地从头读到尾的有思想价值的书了。
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周易》这部书的,一个人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是读不懂这部探讨人生哲学的巨著的,连孔子都说要五十而学易,可它就是周文王在监牢里写下的。中国历史杰作《史记》也是司马迁在牢房里写成的。美国作家福克纳之所以成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就是因为他能寂寞。当瑞典宣布194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福克纳时,记者们像苍蝇闻到腥一样聚集在他家门口,可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之前根本不知道福克纳是哪方神仙。福克纳只对这群记者说了一句话:“这是我莫大的光荣,我很感激。不过,我宁可留在家里。”他不想让自己浮躁起来,拒绝去瑞典领奖。美国国务院派高官来请,他也不给面子。福克纳的妻子是个很会赶时髦的人,于是就出了一计,让女儿央求父亲带她到欧洲一游,作为高中毕业的礼物。旅游中顺便到瑞典,把那个奖拿回来。他这才勉强成行。可他这个连高中文凭都没拿到手的乡下佬哪里见过那阵势,吓得他两腿哆嗦,就是不敢上台。在女儿的鼓励下,他才像参加葬礼似的把双脚挪动到颁奖台上。致辞时,他胆怯得连话都说不清楚,到了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了他的演讲词后,人们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
当今的一些所谓的作家,写了点东西就成了“名人”,今天在这里签名售书,明天到那里当评委打分,后天再搞出点官司来,天天忙于享受“现代文明”,哪来时间思考人类的问题?他们写不了人的心灵,只能写人的器官。
寂寞如湖泊,浮躁是小溪。湖泊要比小溪宽广得多,可湖水是多么平静,只有你投入一块石头,才知它的高深末测。而肤浅的溪水却不停地炫耀,惟恐别人不知道,有人想探探它的深浅,投进一块石头,就把它堵塞。寂寞是知识的容器,一个人越能寂寞,容纳的知识就越多。反过来,知识是寂寞的甘露,没有知识滋润的寂寞很快就会枯萎。
只有在寂寞之中,才能学会认真思考,才能探索事物的本源,才能干出一凡自己想干的事业。正像韩愈所讲:“业精于勤,荒于嘻;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一个人实在无法忍耐寂寞,建议他做什么都好,千万别做学问。中国古代有个李斯,少年时家里很穷,便拜荀子为师,发誓用知识武装自己,摆脱贫困。可他受不了十年寒窗之苦,天天琢磨着有没有捷径过上“潇洒”的日子。一天他如厕,排泄物落到茅坑里,吓跑了一只偷粪吃的老鼠。李斯觉得这只老鼠也怪可怜的。不久他又到老师家的粮仓,见一只硕鼠双腿站起来大腹便便地瞪着他,一点没有惧怕的样子。通过两只老鼠的对比,李斯悟出了一个道理:茅坑的老鼠没有靠山,所以可怜,活得灰溜溜的;而粮仓的硕鼠有靠山,所以活得很滋润。于是,他决定不做学问了,只有找个靠山才能享有功名富贵。后来他终于找到了靠山——秦始皇。
去年“六·一”我带女儿去北宁公园,里面有个“致远”塔,女儿问我为什么叫致远塔,我就给她讲了“致远”的来历。诸葛亮在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信中所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成才,非静无以成学。” 最后,我愿以“宁静致远,淡泊名利”来和读者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