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名片”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春晚相声《名片》更是风趣幽默。但凡在商场混迹的人等,都有大把的名片,自己的或者别人的。专门用来收藏名片以供商用的名片夹里都是满满当当,还时不时地淘汰着更新着。我在印刷厂见过的印刷名片的数量最大的是一次十万张,是南方某知名电子产品企业老总的,印刷厂老板对我的惊讶解释说,这是用于夹在产品样本当中发放的,一年要印两三批呢。
文化历史界的专家考证说,中国最早的“名片”叫“木刺”。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郊的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家族墓葬出土的“木刺”和“谒”被考古学家们用来推断墓主身份。据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名片”实物,表明“名片”在三国时期已开始使用。现在,名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已经电子化了,存在电脑里手机里,查询起来也便利了许多。
“地方名片”是一个随着“地域经济”一词走俏而时兴起来的新名词。名片是用来宣传介绍名片的主人的,那么“地方名片”自然也就是宣传介绍某个“地方”的。当然,这只是功能定义,地方名片不像私人名片那样是一张印着主人信息的、有形的印刷品,而是地方特色的信息代称。
地方当然有大有小了,所以“地方名片”就有乡镇名片、县市名片、省份名片,还有所谓的国家名片,都是说某一特产、风俗、文化现象足以代表那个区域。学地理的人都知道有一种特殊的地图,标注着矿产、特产等等的分布,其实就是把各个地方的地方名片集中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国家名片”。
随着“地域经济”概念的普及,各个地方政府日益重视“地方名片”的打造工作,许多地方政府除了在硬件如旅游设施、生产设施方面加大投入之外,还不惜重金在各种各级媒体上塑造地方形象,极力推助地方特色资源成为本地地域经济发展的招牌名片。
豫西南伏牛山区不仅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矿产丰富,还富产各种“山珍”,如蘑菇、木耳、猴头菇、鹿茸菜、灵芝、大枣、银杏、金针、猕猴桃、拳菜……。河南省在伏牛山区有几个县,如卢氏、栾川、嵩县、洛宁等。以前这里是穷山沟,现在依靠丰富的旅游、矿产和土特产资源已经变成了一个经济活跃的地区。
在发展地域经济的过程中,这几个地方的政府都不遗余力地打出特色牌,宣传自己的特长,过去山民蹲在路边出售的山货,现在纷纷进行经心包装,印上“卢氏山珍”、“栾川山货”、“嵩县土特产”、“洛宁野山菜”等等字样或者干脆来个大范围的“伏牛山珍”之类。当然,如果是稀有山货,你也只能在前往旅游时在农家菜馆吃到,而产量较大的已经形成了商业开发经营态势。
日前打开春节时朋友送来的一袋干货“鹿茸菜”,准备做一道山珍美味满足一下口福。水发过后才发现,原来其中大部分都是根蒂,“鹿茸”很少。显然,这是把顶尖部分采摘过后剩余的部分,销售者舍不得扔掉就晒干包装出售,虽则能吃,但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显然,朋友在购买这袋山珍的时候,只看其包装上“××山珍,馈赠佳品”宣传词,忘记辨别品质优劣了(也许真的不识货)。
类似的情况大家可能都遇到过,即某种产品一旦成为“招牌”,不法经营者就纷纷效仿,侵权倒也罢了,还以次充好在品质上造假,结果导致“柠檬”遍地,劣币驱逐良币,正宗的产品反而受到冲击乃至退出市场。
私人名片被假冒的情况较少,虽然也有冒充记者冒充高干子弟冒充名门之后等等事件,但是这比较容易被识破。但是如果一种著名的产品被假冒,往往可以达到以假乱真难以识别的程度。但不论是私人身份或者产品,都有一个享有正宗权益的“主”在那里,一旦假冒被识破查出,那是冤有头债有主,债权分明的。
但是,地方名片如果被滥用和假冒,即便是查出来,也往往是债权不清。我只要是伏牛山出的,就敢称“伏牛山特产”,你凭什么不让我这样称谓?地方名片往往是地方政府出资打造,地方民众集体受益。但是一旦有利可图,就会有起早贪黑的逐利着,就会有个别人造假造劣,就成为了害群之马,一粒老鼠屎坏掉一锅汤,毁损的是地方名声,而不是具体的某个自然法人或企业法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投资巨大的地方名片之堤可能愧于假冒伪劣的泛滥。
说到这里,就回到主题上来了。
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时代,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道理指导下,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心情是迫切的,为此重金打造地方名片的举措也在情理之中。在这种发展经济的举措当中,“某某一条街”、“某某产业村”、“某某产业镇”“某某集散地”“某地某产品”等等地方名片也逐渐名扬四海。但是如果地方政府不是未雨绸缪,在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打造名片的同时,考虑地方名片的声誉维护问题,可能就是枉费了人财物,巨大投入均被名片滥用所毁。
反向的极端例子是“地方名片”从享誉天下到臭名远扬。例如某地皮鞋、某地电器、某地电缆、某地钢材、某地烟酒、某市出租、某地某水产等等,从家喻户晓变成谈之色变惟恐避之不及。
对于由于地方名片的使用权界定不清带来的问题,一个建议是,各地政府可以在打造地方名片的同时,对使用地方名片的法人,要求其在产品上附加一级法人名片——企业商标,只把地方名片做为辅助手段使用。例如地方名片的显要程度不得超过法人商标,不得在包装上只有地方名片内容而没有制造者身份商标内容,等等。这样一来,一旦产品出了问题,首先毁誉的是经营者自己的私人名片的声誉,如果对地方名片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冤有头债有主,可以采取公示警告、罚款、市场禁入等措施限制、取消其今后对地方名片的使用权。
再说说信息经济学。地方名片传递的也是信息,但是,如果地方名片被滥用冒用,则地方名片上标示的信息和实际产品就不符合了,就成为实质性的“虚假信息”了。对于虚假信息所产生的经济方面的后果,经济学家们是否也在“信息经济学”的经济学分支科目之下再设立一个“虚假信息经济学”的分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