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牛”在中国市场上,耕耘了近9年,有些疲倦了,那么,红牛是否思考过自己“累了、困了”,又该“喝”什么呢?
欧盟法官近日做出一项裁决,法国将禁止能量饮料红牛在法国境内销售,禁售红牛的原因是红牛的饮料中含有过多的咖啡因,经常饮用会导致高血压和心脏病。中国销售的红牛是不是也存在同样问题呢?事实上,“红牛”在中国市场上,耕耘了近9年,最初的“牛”气,也逐渐褪色了,红牛是否也累了,红牛“累了,困了”之后,又该“喝”些什么呢?
红牛并不缺乏品牌意识,但是红牛所做的赞助活动外人却很难得知。2002年大鹏越野公开赛、2002年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这些活动都是年轻人比较关注,但红牛并未多加宣传。在中国申奥的关键时刻,“红牛”专程包机去莫斯科为中国代表团助威,赤子之心在其品牌建设中成为默默奉献。相比较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对大小赛事都大张旗鼓而言,红牛确实成了一个沉默的英雄,但是在品牌战中,沉默者不会成为赢家。
红牛在中国发展了9年了,1996年2月第一款250ml原味型上市,红牛伊始就是靠这一款产品红遍全国的,也是靠原味型奠定了红牛在中国的基石。可是此后,却没有了后续的产品,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02年的4月,足足6年之后红牛才又出了两款新品,250ml强化型,180ml浓郁型。“红牛”在中国的产品结构单一,新品推出缓慢,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相比较著名国产品牌“娃哈哈”,从果奶起步,淘得第一桶金;到推出纯净水,赚得盆满钵满;再到非常可乐,市场占有率仅在“两乐”之后,而今跳出饮料市场的局限,又开始涉足童装,其在产品结构方面打造了自己的产业链条;再看著名的“可口可乐”,并不因碳酸饮料可乐雄踞市场领导地位就固步自封,不用提可乐的姊妹芬达与雪碧,单是其跳出碳酸饮料,推出的“酷儿”果汁饮料大行其道就足以见其在产品结构方面的努力。而“红牛”却在背道而驰,好像钻进了牛犄角,只顾其头,不顾其身(“头”指高端市场,“身子”指中低端市场)。
从发展速度上讲,作为一个新兴饮料,市场还依然存在巨大发展空间,红牛每年百分之二十的增长速度,似乎有些缓慢了。看一下其它新兴饮料市场的发展就知道,1999年流行的茶饮料,在走入寻常百姓的消费生活后,市场趋于稳定,发展速度仍保持在大约百分之三十;而含果汁饮料市场发展更为迅速,平均在以每年百分之三十五的速度发展。这或许是在如今的市场中,越来越明显的凸显出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硬道理,众多品牌在竞争中也能无形中形成一种领导消费潮流的氛围,如茶饮料和含果汁饮料,在多品牌竞争的同时,对消费者的消费潜意识轮番冲击,直至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消费理念,而红牛缺乏的就是这种市场氛围,在国内还没有一家能和红牛竞争的品牌,在让消费者形成一种消费理念时,红牛显的有些形单影孤,独力难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