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时任人民教师的莫志明辞去公职,与弟弟莫树明一道开始搞建筑:为来东莞投资办厂的台商、港商建造厂房,然后从建筑业逐渐涉足房地产。
利用早期从事建筑、房地产积累的资金,莫家兄弟逐渐进入酒店服务业和工业制造业。
如今,以莫志明、莫树明为正副董事长的广东名冠集团,属下已拥有建筑、制造、酒店三大支柱产业。因在东莞建起了两家五星级酒店和一家四星级酒店,莫志明也因此被封以“十四星”的雅号。名冠集团下属的华冠钢铁有限公司,引进日本成套全自动设备和生产技术、原材料生产的彩色钢板,改变了华南地区彩
色钢板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两条彩涂生产线投入运转才一年,彩色钢板销售就已占华南市场50%的份额!
靠“三来一补”起家 处于香港、深圳同广州之间的经济走廊的东莞,改革开放初在全国率先打响“外资牌”,引进了1万多家外资企业。靠承接港、台以及后来日本、韩国以至欧美的产业转移,建立起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和相应的架构体系,确立了外贸出口总额居全国城市三甲的地位。如今东莞的“加工贸易”已逐步从
以劳动密集型、低技术档次的传统产品为主,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过渡。
在以“三来一补”起家的东莞,几乎所有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都与名冠集团一样,与东莞“三资”企业众多形成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量外资进入带旺人气,一批东莞的民企开始在为外商提供服务中起家,比如前文中的名冠集团。而在参与外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开发、生产劳动和岗
位培训活动中,东莞一批有头脑的劳动者逐渐成长为懂市场、懂管理、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选择条件成熟的项目,在产品、技术设备、管理方法和市场营
销等方面全方位地消化吸收“三资”企业经验,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私营企业。
紧随外资快速跟进 在对“三资”企业经验的消化吸收中,东莞的民营企业依托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分配机制等,使民营企业逐渐在一些领域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如服装、制鞋、毛织等行业逐步取代外资企业地位,塑胶、印刷、家具等行业与外资企业形成了并驾齐驱的态势,电子信息产品制
造业也紧随外资步伐快速跟进。不少企业的产品设计、规格、质量等技术标准已达到国际水平,具备了开拓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成为民族产业同国际产业与先
进技术接轨的先锋。
“满天星斗”的民营企业让东莞形成了“一业带一镇、一业兴一村”的经济格局。一些镇、村从为外商加工起家,成长为极具竞争力的本地产业群————
专业镇、专业村,如虎门服装、大朗毛纺、厚街家具、石碣电子等。
目前东莞已有个体、私营企业18·2万多户,个体私营企业总户数占全市各类企业数的比例为77·6%,注册资本金达253亿元,去年个体私营企业
纳税额达32亿元,比2001年增幅近一倍。民营经济已从原来主要经营商业、饮食业,逐步拓展到制造业、房地产业、农业等,并涉足高科技、信息业等新
兴行业。民间资本办购书中心、学校、医院、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东莞方兴未艾。
力促参与全面竞争
在东莞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隐忧也逐渐显示:中小企业多、规模偏小、档次偏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普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
大型知名企业不多,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制约了东莞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与此同时,东莞市的党政领导也看到,在引进外资这一块,珠三角与长江三角洲相比吸引国际大财团、大企业的竞争力在下降。统计表明:2002年上半
年东莞实际利用外资仅增长7·9%,而苏州增长39%,上半年东莞引进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1个,而苏州则达到110个,在引进项目的质量上也与苏州
等地拉开了差距。而东莞民间资金雄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约有139亿元,现有个体私营企业的资产约500个亿,发展民营经济潜力还很大。东莞下一步经
济要持续快速增长,新的增长点就在民营经济!
为此,东莞近年来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一个重要支柱,提出继“外资牌”、“城市牌”之后,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力促“民营牌”,提出了“力争
用5到10年的时间,民营资产达到1000亿元,形成公有制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的目标。引导一些有条件和优势的民营企业,以资
本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组建企业集团,参加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参与国营、集体企业改组、改造、参股、联营、兼并,参与“打出去”进行国际竞争。市政
府还对民营企业像对待外资一样实行“贴身”服务和国民待遇,并提供各种支持,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