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郊区一位负责人找到住宅产业商会的聂梅生会长,希望能找到一些渠道引进一批工业化生产的小木屋用于当地一个旅游点的开发。凑巧的是,近段时间以来,已经有不少房地产商和外国投资机构找她,寻求住宅产业化的项目。聂梅生说,三者的不谋而合正说明了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市场时机已基本成熟,中国真正的住宅产业化将从此起步。
提起住宅产业化,往往会让人联想到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用大吊车搭积木一样盖房子的情形,不由得令人心生羡慕:盖一幢小洋楼的速度短则20天长则三个月,标准化的设计施工,不用担心面积缩水、房型变形、墙体倾斜和裂缝。工业化的大生产可以使住房像汽车、计算机一样创造出更为可观的效益和可靠的质量。然而这种情形长期以来好象与我国相去甚远,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发达国家在“搭积木”,自己则继续着一砖一瓦的堆砌。
据我国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童悦仲介绍,日本是世界上率先在工厂里生产住宅的国家,日本人认为住宅产业化的基础是住宅建筑体系和住宅部品体系成套化、通用化和标准化,而住宅产业化最基本的特征则是资金和技术集中、工业化规模生产、社会化市场供应。显然,目前我国的住宅产业距离这一步还很远。
其实,我国政府部门早就认识到了住宅产业化是将来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引导,但收效却不大。
正如聂梅生所说,无论政府怎么鼓动,甚至摇旗呐喊,企业、市场却依然无动于衷。没有市场的参与,住宅产业化就只能是空谈。聂梅生分析说,目前,房地产开发商和消费者还纠缠于概念、户型、环境、健康等方面,供需之间没有形成住宅产业化所需要的市场土壤。
其次,我国的生产力决定了我国住宅的生产方式。现阶段,我国面临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局面,建筑业吸收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象国外,建筑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个建筑工人一天工作7小时,一小时十几美元,一天就需要七八十美元的工资。这就要求住宅必须实现工业化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而我国房地产企业在成本核算和市场需求方面都没有工业化生产的利益驱动,这成为困扰我国实现住宅产业化的最大阻力。
据了解,近一两年,我国也开始出现了市场推动住宅产业化的苗头。2003年,北新建材与日本三菱集团合作成立北新房屋有限公司,引进日本最先进的薄壁轻钢结构房屋生产线,目前在北京延庆开发的一个项目正在进行。聂梅生介绍说,目前有零星的住宅产业化生产的房屋出现,但都属于高端住宅。她分析说,尽管我国目前拥有住宅产业化需要的设计能力和建设技术,却没有房屋配件生产线,所需配件基本依赖进口,成本很高,悖离了住宅产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创造规模效益的初衷。
2004年,情况开始有所转变。聂梅生说,过去,房地产商们拿着银行的钱给自己挣钱,自然很少考虑现金的流动效率问题。2003年央行121号文件发出了房贷紧缩的信号,资金成为房地产商面临的最大问题,资金利用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的生死存亡。
聂梅生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资本行使否决权”的现实迫使企业不得不向工业化生产转变,现在已经有很多房地产企业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住宅产业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另外,国外资本的大举进入也将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的进程。国外的投资机构和房地产公司在我国投资时,首先考虑到房屋的质量保证和资本的回收速度,往往直接找符合住宅产业化方向的项目进行投资。
聂梅生说,尽管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住宅建筑体系,住宅部品体系成套化、通用化和标准化也没有完成;住宅产业从政府部门到市场存在条块分割,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已经站到了市场化的起点上。
背景:
何为住宅产业化
60年代中期,“住宅产业”一词首先在日本出现。日本的混凝土构配件生产首先脱离建筑承包企业,形成独立行业。构配件与制品的工厂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发展很快,参与住宅生产的各类厂家越来越多。日本政府围绕住宅生产与供应,将各有关企业的活动加以“系统化”协调,提出了发展以承担住宅生产与供应的企业群为对象的“住宅产业”,这是最早的住宅产业化。
根据国外的经验,住宅产业化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二是现场施工的技术服务体系,如现场运输、现场清理、建筑物拆除等均可委托专业公司完成。三是将“可持续发展”概念引入住宅建设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