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红太阳”概念,成就了长虹做中国彩电业老大的梦想。做老大的感觉一定是淋漓畅快的,因为那几年长虹的市场感觉就是这样传达给社会与公众的。从每股2元多的税后利润,到64元的二级市场股票价格,长虹在绩优、蓝筹、第一品牌形象的彰显中,快速从股市中融到了数十亿元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现金。
老大的快乐
长虹的成功是一个中国式的企业神话:
1986年,长虹成功引进松下彩电生产线;
1992年,长虹彩电年产量突破100万台;
1994年3月11日,长虹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1995年8月21日,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授予长虹“中国彩电最大生产基地”的称号;
1995年11月,长虹累计生产彩电1000万台。
在营销制胜的年代里,只要有了产销量,企业就几乎可以拥有市场的一切。
鼎盛时期,长虹的职工多达4万人,彩电生产线更是灯火长明,昼夜不熄。长虹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在企业发展之路上昂首高歌,全速前进,在打破洋品牌彩电一统中国市场格局的同时,也将一个个行业老大哥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在中国,榜样的示范效应无疑是最具诱惑力的。
长虹坚持“一业为大”的企业发展模式,引发了中国彩电业一轮又一轮的投资扩张浪潮。产能超百万的彩电企业如雨后之笋迭迭膨出,迅速将中国彩电业的整体产能扩大到了2500万台。
快速生长,必然导致营养不良。
彩电作为一种耐用电子产品,其市场消费永远都是一个定量。面对不断膨胀的巨大产能,习惯于感受两位数,甚至是三位数快速产销增长指标的中国企业,一时间全都迷失了自己。然而,谁也没想到,对消费资源无节制开掘的惩罚之剑,会在一瞬间降临。
降价的悲哀
为了打压对手和控制市场,长虹彩电在1996年3月26日宣布全面降价,降价幅度最高达18%,在引发一轮购买风潮之时,也令同行瞠目结舌。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中国彩电业开始步入灾难式的价格大战!
往日不堪回首……
经过一轮轮价格大战的无情倾轧,一大批早期的彩电品牌,快速消失在中国彩电的品牌排行榜中。
第一轮出局的全部是区域品牌,其中有:东北的金凤、星海、龙江,华北的昆仑、天鹅、环宇、长城、华东的泰山、黄山、上海、孔雀、西湖、虹美、西南的红岩、将军、山茶,西北的海燕、黄河、长风,中南的赣新、韶山等数十个品牌。
通过这轮大清洗,诞生了一大批中国彩电业的强势品牌,也几乎将日本彩电品牌全面逐出中国市场。那时的中国彩电业是何等风光啊!
第二轮的淘汰,就更为惨烈。不管你情愿与否,众多让国人引为骄傲的彩电品牌在无言中默默离开了曾经辉煌过的市场。也许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北京的牡丹,上海的飞跃、凯歌、金星,天津的北京,南京的熊猫,福建的福日、厦华,广东的高路华等。这些品牌在淡出市场之时,也进入了漫长而坚难的企业转型调整期。
竞争的市场就是如此无情。胜利的英雄们在挥舞降价屠刀高歌猛进时,却不能斟酒为自己的胜利庆功喝彩。新世纪的第一春,被中国媒体形容为是中国彩电业的“严冬”。中国的彩电品牌在相互厮杀得遍体鳞伤时,也打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利润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