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汽车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控,主要的汽车产区已经出现汽车产业集群的雏形。我国如此众多的城市,为什么只有少数地区的汽车产业得到了成功发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考察上海、长春、广州、北京、天津、重庆、武汉等几个主要的汽车产业集中的城市,不难发现,地区工业基础和产业政策导向等资源禀赋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1)工业基础条件
根据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综合体系划分,汽车产业是在工业化发展到成熟阶段,重化工业化基本完成之后应当建立的主导产业。这就意味这汽车产业的集聚地区一定要有非常完善和成熟的工业基础,上海、长春等城市历来都是我国的工业重镇,上海是我国工业产值最大的地区,有全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上汽集团”,有我国最大的中德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有投资巨大、发展迅速的中美轿车合资企业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有全国种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轿车零部件工业基地,50多家世界一流的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云集于此。长春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这里有第一汽车集团,还有哈飞、华晨汽车、华晨宝马、金杯通用等一大批企业,汽车业的各项配套企业都很完善。
(2)外源性资本
我国在借鉴日本、韩国等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合资生产方式使汽车产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短短二十年,我国已经成为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汽车大国。沿海开放城市中汽车产业的迅速集聚与外源资本的引入密切相关。典型的实例是广州汽车产业的集聚:外资进入广州汽车产业使得广州整个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如广州本田、东风乘用车公司被列入2003年全国十大轿车生产厂,广州本田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325.87亿元,生产轿车20.23万辆,占全国轿车产量8.9%;东风乘用车公司生产轿车6.42万辆,占全国轿车产量2.8%。1998至2004年,广州汽车工业连续出现高速增长,产值年均和利润增长幅度均超过50%。2004年汽车产量比1998年增长了28倍,产值增长了14倍。在外资进入之前,广州的汽车工业几乎可以在工业统计中忽略。而自外资进入之后,特别是日系汽车的本田在1998年进入广州后,整个汽车工业在广州市的工业份额中日益重要,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随着日系其他汽车的陆续进入,汽车迅速成为广州的支柱产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五分之一。2006年,广州的汽车工业产值跃上1000亿的台阶,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三大基地之一。
(3)厂商学习能力
工业基础条件和外源资本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外部支持因素,影响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因素是厂商的学习能力,而厂商学习能力的微观基础是产业工业和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这与员工的受教育水平密切相关,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汽车产业集聚的地区往往是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北京、上海、武汉、长春、广州等地的高等院校众多,很多理工类院校甚至专门开设了汽车专业,华南理工大学还建有汽车学院,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源源不断地为汽车企业提供人才供给和储备。
(4)产业政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施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适当的产业政策调节,确立明确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构建良好的政策和市场法规环境,提供税收等优惠政策,有利于集中有限的优势资源,迅速实现汽车产业的集聚。实际上,汽车产业在日本等国家并非夕阳产业,而且其生产成本不见得比中国要高,很多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生产汽车的成本要高于日本等国家,但这些地区为什么仍不遗余力地将汽车产业转移到中国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政策的导向影响了产业的发展方向,日本政府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是以节能、环保和高科技为主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等,汽车产业这种高耗能的产业并不是其政策所鼓励的范围,而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汽车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重点扶持和发展,这种反差必然会促进汽车产业的国际转移,加速汽车业在中国的集聚发展。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汽车业已经具备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基础,同时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外现有的成功模式为我国发展汽车产业集群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中国的汽车业应该走通过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之路,通过竞争力的提升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最终发展壮大自己的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