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找到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子,一个准确的城市与产业定位。广州建城已逾两千年,一直是南中国的中心城市。1850年,广州的综合实力在全球城市中排第四位。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步子并不快。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人虽历经艰辛,但全市社会总产值(当时尚无国内生产总值之说)年增长仅16.6%,比全省20.6%的年增长速度低了4个百分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州猛然发力。1993年,广州作为中国第一个加入国际大都市协会的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口号,一时人心大受鼓舞。但由于当时广州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城市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这种提法在很多场合被指责为“不知天高地厚”。
1996年,广州提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这一提法源于当年广东省八届党代会提出将广州、深圳作为中心城市来发展。相比“建设国际大都市”,这一提法更实际。它表明广州认识到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还有差距。
2001年,广州提出“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目标。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州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州已日益显现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起带头作用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新的世纪,广州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东省委九届二次全会上,要求广州继续加快发展,努力做大做强,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能做多大就做多大。要求广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全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精心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进一步把广州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
1 广州应承担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
广州确定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必定同世界级大城市一样,体现出以现代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特这个。广州的产业发展阶段已经步入罗斯托划分的第六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综合部门就是服务业。但是广州的城市定位,不能仅考虑广州本身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考虑对全省贡献的大小,最终看综合服务功能的强弱,要看广州能否为全省发展提供高水平、国际化的综合服务。
广州市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中心之一,是我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这些优越条件使广州完全具备成为综合服务中心的实力。
首先,广州已具备国际化城市的雏形,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大,国际化高级人才云集,产业链条完整,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尤其是每年两度在广州举行的商品进出品交易会,世界各地的客商云集,国际经济贸易活跃,更使广州国际化程度提高。
其次,广州已完成工业化过程,面临提升第三产业的黄金时期。2005年,广州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500美元。根据“霍夫曼定理”、“库兹涅茨法则”和“钱纳里标准模式”判断,广州已经度过了后工业化阶段,基本完成工业化的整个过程,开始向发达经济迈进。此时,既是广州第三产业最繁荣的时期,又是第三产业优化、升级,加速发展的最佳时期。
再次,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产业的空间巨大。广州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3.79:40.98:55.23调整到2005年的2.46:40.68:56.86,可见,第一产业在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基本保持平稳,第三产业仍处于上升的通道。当前,广州的服务业尽管占到GDP的比重达56.86%,在总量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且主要是物流、会展、金融、信息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处于迅猛发展态势,可以起到对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生产服务和技术支持作用。
2 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带动作用
中心城市和它所在的区域产业结构在分工的基础上是否合理,无疑是衡量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一个标志。从生产力的布局来看,城市和区域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城市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是与区域的经济发展不能相脱离,实际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城市产业结构是受城市自身和城市经济依存的区域条件的限制,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有可能发展哪些产业,能发展到多大规模,都要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因此,城市产业结构的配置要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配置合理分工,不能只就城市本身考虑,而是要考虑城市和区域共同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工业、商贸、投资等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OEM模式被广泛复制,东莞、佛山、中山等城市迅速发展成为国内甚至全球制造业加工基地。但是,长期以来,来料加工、贴牌生产的方式没有改变,珠三角各城市产业同构化问题严重,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争夺资源和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到城市之间的协作和分工定位,区域发展遇到一些瓶颈(如人力资源、城市环境等),延缓了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升级。作为省会的中心城市广州,承担起带动珠三角发展的龙头地位责无旁贷。珠三角的城市除了广州以外,都没有一个良好的重化工业基础,缺乏制造业进一步升级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和重型工业的发展基础。而广州基本实现并逐步超越了这一重化工业阶段,可以为其它城市提供科技推广和工业服务等支持,具备了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
所以,特定的历史、地理位置和产业发展阶段,客观上为广州未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特有的城市区域功能地位。广州的集聚和辐射半径,一端连着中国最具增长潜力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在发挥资本、资源、信息、市场、人才等经济要素的辐射功能上,通过金融、投资、技术等跨区域的服务特别体现出对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带动珠三角整体的产业升级,提升珠三角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另一端沟通着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发挥着对国际资本、技术、信息的集聚作用。因此,广州必然成为珠三角产业升级的龙头城市。
确立了广州的龙头中心城市地位,其他城市就可以确定与广州的合作领域和自己的区域专业化方向,这样珠三角就可以形成分工明确、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一体化经济格局。重复建设、内耗等在制度上得到根本遏制和消除。由此,珠三角才有可能产生1+1>2的区域经济效果和巨大的斯密分工效应,继续保持高速、稳健的增长态势,与完成整合的长三角经济区交相辉映。在未来的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信息、文化、交通、金融、教育、物流、卫生、体育与科技的中心城市、龙头城市,作用与长三角经济区中的上海相仿,得到其他城市的拱卫、支持,尤其是得到深圳的认同。广州应当对成为华南地区的金融中心有所准备,另外,除了巩固已有的优势以外,广州还应该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和高技术产业,将广州的重点大学提升为全国一流水平,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看齐,尽快缩小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天津等城市在教育、科技领域的差距。
3 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区域科技服务中心
广州历来就是华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兴市”战略,科研开发机构数量、科研人员拥有量位列“泛珠三角”各城市之冠,广州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城市,拥有本地区最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潜力。无论是科技要素聚集力最强的城市,还是人才智力资源拥有量,以及科技辐射力,广州都具有极强的优势。珠江三角洲的继续发展,要求作为龙头的广州成为本地区的创新中心。因此,加快广州建设创新型城市步伐,并带动形成珠江三角洲创新网络,对珠三角地区以及广东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思路包括:(1)依托科教中心的资源禀赋。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创新思想和科技成果的孵化模式。(2)发挥产业资源优势。确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形成产业创新网络和高科技企业集聚效应,建立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引进机制。(3)优化创新制度环境。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强化制度创新,为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广州需要整合科教、产业和政府的三大资源,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纽带的创新合作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共建研发机构、开展联合攻关等方面共同构筑政府、高校和企业协同作用的城市创新体系。力争在未来的五年内,成为泛珠三角的开放型科技服务中心,并与台湾、新加坡共同成为东南亚三大科技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