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占有中国95%的市场份额,尽管在欧盟曾经被认定为垄断,但是利乐还是一口否认自己有垄断行为
利乐在国内一直都是比较低调的企业,如果没有这次垄断调查报告的出现,利乐的见报率和上网率绝对不会有这么高。
和这种低调作风一样,尽管通过了种种途径,甚至动用了瑞典使馆的关系,但是利乐还是婉拒了采访。
对于很多人来说,利乐公司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家瑞典企业产品利乐装几乎无人不知,陌生的是除此之外,人们对该公司的情况却又知之甚少。
对于国家工商总局的报告,利乐方面只是强调自己没有垄断行为。针对涉嫌捆绑销售包装材料,利乐中国商务总监吴重宽认为,那是“我们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吴重宽的解释是利乐现在能够成为客户优先选择的合作伙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乐独特的营销模式所带来的竞争力,“利乐不是一个简单的设备、材料供应商。我们强调服务一个产业链,为客户提供非常全面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除了给客户提供加工设备、包装设备和包装材料、售后零配件服务等一般企业能够做到的东西以外,我们还帮助客户开发市场、教育消费者、进行市场营销、开发新产品等。”
据悉,利乐一直在中国市场采用“关键客户管理系统”营销模式,即以客户管理为中心,利乐公司的技术设备专家、包装设计人员、市场服务人员甚至财务经理都会与客户保持紧密的联系,共同深入生产和市场一线。
但是利乐方面却不愿意公开自己在这种竞争方式中究竟获得了多少利润。因为利乐公司没有上市,因而不需要公开营业数字,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确切的财务状况。但根据权威机构的估计数字,利乐公司的利润率会在20%左右,这比某些竞争对手的利润率要高几倍,例如,挪威的Elopak在2001年大约为6.5%,另一个对手SIGCombibloc约为12%。
正是基于如此高的利润以及世界75%、中国95%的市场占有率,利乐公司的垄断嫌疑一直存在。
此外,利乐公司曾于1991年从“欧盟委员会”得到了一张创纪录的罚单。欧盟认为该公司错误地使用了他们的市场优势,对租用他们包装机械的Mejerierna公司实行不同形式的捆绑销售,这家公司因此被强迫购买TP的包装材料及其他物品。但在欧盟以外,利乐公司并无相关机构的监督,所以在中国采用上述的方法来赚钱仍旧是有可能的。
巧的是,就在近期,伊利集团刚刚向外界宣布,截至2003年10月31日,该公司的利乐包装已经创纪录地达到50亿包。按照该公司有关人士形象的说法:中国人每一次深呼吸,伊利将卖出500包利乐牛奶。
目前,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秘书长李书表示,协会已经开始调查这一事件,调查情况将上报国家四部委,不过,李书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各种原因,取证瑞典利乐涉及“垄断”的证据有很大的难度,现在还无法下任何肯定性的结论,只能说瑞典利乐有垄断的“可能性”。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已经向一些乳品企业下发调查问卷,目前回收情况还无法向外界公布。
不过利乐的祖国瑞典似乎并不认为利乐无辜。新近出版的瑞典《每日新闻》这样描述他们本国的企业:利乐公司被指责在亚洲使用了不光明的生意竞争手段,不择手段地增加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