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统一等饮料巨头的涌入,中国饮料市场这池春水,早已不再平静。外来的、本土的,先来的、后到的,群雄逐鹿,烽烟四起。
几经厮杀,外来的饮料巨头已经建树颇丰。仅果汁饮料领域,据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9月,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的前三强已分别由可口可乐、康师傅、统一占据。而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之后,三家外资在果汁饮料市场的份额将有望突破70%。 反观本土饮料企业的代表者,他们或被全面收购,选择理性退出;或冒险携手外资,哪怕途中布满荆棘;或决胜于细分市场,以特殊定位突出重围。这三种局面或许正是本土饮料企业的求生之道。理性退出
溢价近3倍,以41.53%的股权套现74亿港币,朱新礼在果汁领域打拼几十年后,选择了退出其白手起家创办的汇源果汁。 有分析师认为,对于身处高度竞争性行业的朱新礼而言,选择在弱市中转手汇源,不无对汇源成长前景和可口可乐、统一这样的国际对手的担忧。 经历过上市之初的辉煌后,汇源开始面临众多挑战。有统计显示,从2007年9月之后,汇源股价就开始不断下滑,到今年9月初,可口可乐宣布对其收购之前,汇源股价已经比上市之初大幅下跌了近一半。 除了资本市场的表现,汇源在具体业务扩张方面也面临竞争对手的强烈竞争。有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以来,在营销成本不断上升的同时,汇源的销售额和毛利率都有下降趋势。其在南方的部分地区,市场份额也开始出现萎缩现象。 摩根大通预期汇源2008年盈利有潜在下跌风险。据其分析,汇源较低的股权回报率、很高的运营资本要求以及较低的开工率在中国消费品公司中并不常见。因此,即便在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之后,摩根大通仍给汇源“减持”评级,将目标价调为5港元。 “在众多压力面前,按照这个价格转让给可口可乐,对汇源、对朱新礼都是个不错的结果。”一位熟悉汇源的人士说。而业内有人猜测,套现74亿港币的朱新礼有望成为下一个何伯权。 曾经的乐百氏创始人,从乐百氏全面退出后,何伯权的新身份是——风险投资者。他在2003年成立广东今日投资有限公司,开始进行风险投资,目前其参与投资的项目包括全国食品连锁店久久丫、经济型酒店7天连锁等。
朱新礼退出汇源之于何伯权退出乐百氏,有异曲同工之处。
2000年,达能与乐百氏高调“合资”。1年后,何伯权等五位创业高管集体辞职。
据乐百氏(广东)食品饮料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时的“总说明”显示,该公司报批形式,并非中外合资,而是外商独资企业。其投资双方为安基投资有限公司和Calvon Private Ltd。其中,安基投资的法定代表人为何伯权;Calvon则是法国达能的全资附属子公司。安基公司出资208万美元,占注册资本的8%,达能的子公司Calvon则出资2392万美元,占注册资本92%。
而乐百氏(广东)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投入资本明细表”显示,何伯权控制的安基投资有限公司并没有投入相关的208万美元注册资本金,也没有实物资产注入。
不难发现,何伯权的退出之心已相当明显。“乐百氏的创始人在决定将其卖给达能时,他们已经面临困难。”2006年下半年,达能集团亚太区总裁范易谋曾如此表示。
“在卖给达能之前,乐百氏的业务一直徘徊不前,国内受娃哈哈的紧逼,国外被达能等巨头虎视。”有人推测这是何伯权当时退出的动因。
联手外资
与选择退出乐百氏的何伯权不同,宗庆后更为强势。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娃哈哈与乐百氏命运大相径庭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达娃之争”,娃哈哈成为与外资合作曝光率最高的本土饮料企业。而精明、强势的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最初选择引入达能,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在他的计划中,引入达能,不仅能够解决娃哈哈当时面临的市场困境,同时也能推进其产权改革。
娃哈哈的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于1987年。当时,宗庆后以14万元借款,靠生产口服液起家。尽管宗庆后曾表示,国家一分钱都没投,但当时的娃哈哈仍然100%属于国有。
1992年,娃哈哈以向内部职工募集的方式,融资2.36亿元人民币,组建了杭州娃哈哈美食城。很快,娃哈哈又在杭州投资了一座华东最大的美食城。该工程耗时六年之久,同时困住了娃哈哈巨额资金。
据悉,娃哈哈曾尝试运作相关资产上市,未果。与此同时,宗庆后从保健品领域转战饮料领域,尝试开发多种业务,但收获甚微,娃哈哈一度陷入绝境。
这时,达能出现了。1995年,宗庆后开始与达能方面洽谈合资意向。1年后,娃哈哈、美食城与达能、香港百富勤,合资成立杭州娃哈哈百立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速冻食品有限公司等五家合资公司。
曾有人评价,正是有了达能的注资,宗庆后找到纯净水产品,才有了后来的“奇迹”。事实上,除了资金外,娃哈哈也开始推动集团改制。
不过在改制的同时,娃哈哈集团独家拥有的“娃哈哈”商标,其归属也发生了变化。按照娃哈哈与达能在1996年2月29日达成的商标转让协议,中方要使用娃哈哈商标,必须经过合资公司董事会通过。而这也成日后双方纠纷、交恶的根源。
2007年3月,号称银行一直保持着几十亿存款的宗庆后在北京参加“两会”期间,声称“娃哈哈中了达能恶意收购的圈套”。其透露,达能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娃哈哈集团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股权,收购娃哈哈后达能将在中国的食品饮料行业造成事实上的垄断。
几天后,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否认并购一事,并声称达能在中国不可能形成垄断。于是,原本携手的本土饮料企业和外资巨头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虽然有知情人士称,达能最终退出的可能性很大,但目前二者仍胜负未分。
据了解,尽管达能持有合资公司51%股权,但整个娃哈哈集团经营、生产的决定权都集中在宗庆后手里。娃哈哈员工曾透露,合作之初,达能曾派驻研发经理和市场总监,但都被宗庆后赶走。
取胜细分市场
作为国内豆奶领域的龙头企业,维维股份堪称取胜细分市场的典型。
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的消息甫一发布,维维股份(600300.SH)迅速涨停。有统计数据显示,维维股份成交额扩大到近468万股,涨停价上的等待买盘更高达近1155万股。
据了解,维维集团组建于1992年,最早只是一家豆奶粉生产企业。2000年展开牛奶业务,几年后,将豆奶粉业务扩张至豆奶业务。
上市后,维维股份开始二次创业,并制定了一套“稳定发展豆奶、全面进军乳业”的战略,到目前奶业的产业布局基本完成。有资料显示,其产品占据国内豆奶市场近80%的份额,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同行业首位。
与果汁饮料、茶饮料、碳酸饮料等业务不同,豆奶领域尚没有外资大规模进入。有分析师认为,这可能与豆奶市场规模和增长速度有关。
据维维股份2008年半年报显示,该公司豆奶粉和乳制品销售额分别为5.6亿元和5.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92%、10.78%。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10年-15年,中国市场豆制品人均消费将以约6%的速度增长。而果汁等饮料每年增幅则超过两位数。
事实上,最近几年维维的主业一直有所波动。
2006年6月,维维股份旗下控股子公司——维维乳业有限公司与江苏省东辛农场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江苏维维双宝乳业有限公司51%股权,以1585万元价格转让给江苏省东辛农场。维维此举被看作是走向豆制品深加工主业,淡出乳业的第一步。
2005年4月,维维股份引入日本医药企业——大冢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是维维股份第二大股东)。2006年11月16日,维维又将触角伸向白酒领域。
不过,维维高层仍表示,未来维维的重中之重是全力发展大豆制品产业,这部分业务将占到70%以上的比重,牛奶业则占20%左右。至于白酒,更多出于战略性投资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