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深度名句 生命的深度



——读胡晓梅《说吧,爱情》

    胡晓梅的声音已经在这座年轻的城市里飘扬了13年,我知道,却从未认真地倾听过。

 

    等到我真正留意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她已经不小心成了“名人”,怀着某种对“名人”固有的偏见,我装作没有听到耳边传来的那些赞誉之声。甚至在她的第二部作品《说吧,爱情》出现在各大图书排行榜上时,还带着些小恶意腹诽了一把:果然出书了吧——哼,名人!

 

    当然也会有些好奇,作为一个深知“主流”之势利的媒体工作者,我就一直搞不明白胡晓梅怎么能在一个所谓被“边缘化”的媒体形态(广播)里,把一个“边缘话题”坚持了那么久?

 

    同样我也搞不明白胡晓梅的“情感话题”究竟在说些什么,在耳闻目睹了那么多以“情感”之名行谋利之实的“热线”、“专栏”和隐私大甩卖式的情爱报告之后,作为一个自命“正常”的家伙,我已经对这个概念本身产生了一种近乎生理上的厌恶。

 

    带着这点不恭的“先入之见”,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意外”与“惊喜”。

 

    第一个没想到的,是我竟然在这本书里,读到了近年来看过最精彩的一篇小说——《爱上吊死我的袜带》。记得翻到这里时,心里还在嘀咕这个名叫“向星星”的作者是谁,难道是胡晓梅写小说时的化名?但读到第三章时我便彻底被吸引住了,也知道了真正的作者。

 

    胡晓梅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对小说中的人与人性进行了精彩的解析,但我想说,作为一个“文字癖”,真正令我震撼的并非情节与人物,更来自作者展示出的令我羡慕到近乎嫉妒的叙述才华——只有真正象信仰般追求过文字之美的信徒,才能体味到我所感到的那种颤栗甚至——敬畏!

 

    初看这只是一篇很平淡的小说,讲述一段平常之极的感情悲剧。但正是在这种平淡后边,充满节制的叙述与饱含张力的意象,共同构成一种超乎技巧的“古典式雄心”。看似平淡的笔触后面,隐含着一种令人素然起敬的追求与理念——正是这种标准让一代代经典作家能够象传达天簌一般,向后人呈现出他们眼中和心中的世界。

 

    正因为如此,这篇小说能够象生活本身一样,成为晓梅分析现实的素材。

 

    晓梅的丈夫是我大学时代的朋友,一位极其优秀的诗人和文学翻译者,我不知道除了他还有谁能写下这些熟悉而优美的章节……

 

    如果说小说本身是一篇杰作的话,那么晓梅的分析就是一篇同样精彩的文学评论。“精神分析”这种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里,还没有被弄明白就已经泛滥成灾的“伪批评”模式,在晓梅手里重新恢复了它原有的光泽与硬度——而这一切,恰恰并没有假借文学的名义。

 

    据胡晓梅说,《说吧,爱情》是在她的观念相对完善的时候写的。在我看来,这种“观念的完善”更集中地体现在书中“分析篇”部份。

 

    在这部分里,通过对一篇优秀的小说,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木子美)和一位著名剧作家(孟京辉)的解析,晓梅将她的“精神分析之刃”探向了社会文化中不同的肌理层,显示出一种自信与雄心,隐隐体现出一种“卓然成家”的气度风范。

 

    面对“木子美”这一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社会现象,胡晓梅没有象诸多评论者那样信口开河甚至借题发挥,而是严格地遵循着文本分析的原则,从木子美本人的日记和文章里寻找着她的人格解读,并因此而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接触到那个“本来的木子美”,“她并非生活在抽象的概念里,而是像大多数人一样深陷于生活的泥潭,翻滚,撕扯,挣扎。”

 

    作为一个曾因自己的心理问题而在心理学类书籍中翻找答案的“病人”,我曾经一度对心理学(包括精神分析)中近乎偏执的观念与过于繁琐的术语感到失望,觉得它可能只是高悬于日常生活之外的某种“抽象理论”甚至“观念游戏”。

 

    而晓梅的分析却突然让我发现,原来“精神分析”在脱下了“革命”的面具与“专业化”的盔甲后,原来可以成为一种更加温和宽广的“生存理解”。

 

    这种理解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在因习惯而被禁锢于其内的生存模式之外,发现生命原来还有另外一些维度,一些价值与标准——生命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而得以延伸……

 

    但我还想补充的是,阐释与分析本身并不能代替理解,正如理解并不能代表生命本身的体验。

 

    这么说是因为在胡晓梅对孟京辉的分析里,我看到一种有趣的“误读”,而这种误读恰恰来自两个个体不同的生命体验与关注角度。

 

    在对孟京辉的代表作品《恋受的犀牛》分析中,胡晓梅引用外间评论把《恋》看作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爱情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剧主角的人格类型展开了批判性的分析,更由此延伸到作者本人的“价值错位”与“人格缺陷”。

 

    我没有看过《恋爱中的犀牛》,也没有研究过现代派戏剧。但我想说的是,就在晓梅为分析而引用的那些“文本”中,已经让我好几次看得哈哈大笑,乐不可支。

 

    这种笑来自对戏中人物对语言本身“误用”而造成的反差。假如要作对比,那就好周星驰的作品中那些“大话”为观众带来的快乐——《恋》中人物所说的话,有的象文革时的效忠书,有的象中世纪的“滥漫派”,一旦移入现实中的爱情“语境”,怎不让人“笑掉大牙”。

 

    作为一名并非“暴得大名”的实验剧作家,孟京辉不会“无意”中制造出这么多“段子”,我更愿意相信他在尝试通过一种反讽和错位的手法,在制造布莱希特所谓的“间离效应”。

 

    这也是为什么孟大导演在面对胡晓梅咄咄逼人的追问时,会不无“委屈”地反复强调自己只是在“寻找一种电影表达方式”。

 

    其实即便不以“现代派”而论,这种艺术手法在我们所熟知的经典作品中也不乏渊源:《恋》里程式化的语言与“仪式化”的浪漫后边,体现出的那种“反讽”与“消解”,不禁让人想起《堂·吉诃德》。

 

    而晓梅面对“正说”时游刃有余的分析模式,在遇见这种“反话”时却显得有些局促,我想这大概也有不同艺术模式之间“误读”的关系。

 

    些微暇疵不足掩去晓梅和她作品的价值,正如评论所说,“胡晓梅和她的《夜空不寂寞》成为这座移民城市一个稳定的文化符号,代表着理解、信任和追问。”

    而无意间,胡晓梅也用一个特殊的视角,完成了对这座城市10年来一段声音历史的记录。

 生命的深度名句 生命的深度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媒体上展开的关于“深圳文化”的大讨论。在与传统文化中心的比较里,人们惊奇而不无焦虑地发现,原来这所年轻的城市是那么缺乏“历史深度”。

 

    但我想说,在晓梅的作品和经历里,我看见了另一种深度,那就是生命的深度。

 

    我相信,在这所年轻的城市里,除了晓梅,还有无数默默耕耘、思索和寻找着的普通人,他们最终将汇成城市的记忆与历史。

 

    相对于只能通过时间的沉淀而厚重起来的历史深度而言,我更愿意看到并相信,只有这一个个有着质感和深度的生命与个体,才能为这所城市的文化个性搭建起坚韧而有弹性的骨骼——它们一天天的生长,直至变成托起城市的翅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62607.html

更多阅读

卢天健:热烈的生命

        卢天健:热烈的生命       ——走近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我国力学与其它学科交叉领域开拓者之一、首席科学家卢天健                                报告文学/刘德英  

关于生命的名言和故事 关于生命的名言名句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

引用 男人的深度欣赏 成功男人欣赏的女人

男 人的深度,彰显的是人生的阅历,胸怀的宽广;是进则天下退则田园的进取与淡薄;是舍我其谁的态度与责任;也是面对世事变迁生命无常的淡定从容。一言以蔽 之,男人的深度是一种生命的厚度。没有一个毛头小伙子敢大言不惭地自诩深度。即便再聪

生命教练课程的境界 生命的三境界议论文

教练技术课程的深度再思考生命教练课程的终极提升方向 ————兼谈导师的四个境界张平本文章将涉及以下主题:主题一:向生命教练领域的所有教练、导师、从业者致敬主题二:生命教练技术课程深度思考与终极提升方向主题三:导师的

声明:《生命的深度名句 生命的深度》为网友那一抹淡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