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河西 30年河东 30年河西 30年房地产 我们走了一步退了半步



个人记忆

30年前,我从老家去厦门上学时,祖上的老屋已住不下那么多的后代,四家人拆了水磨青砖的大院,盖起了钢筋水泥的五间平房。这是“解放后”盖的第一代房子,也是最简陋的住房。30年过去,平房变成了楼房,楼房变成了小别墅。30年,盖了三代房。

我每次去上海乘车赴厦门时,都住在同学家。同学家五口人,除伯父母外,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我六口人,住的是一居室!面积大概有四十来平米!怎么住?伯父母和女儿住客厅,三个小伙子住唯一的一间房,夏天实在太热太挤,就得有一个人住到只能容下一张单人床的阳台上。卫生间只有一个马桶的位置,洗澡只能在厨房里洗盆浴。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不可思议,但当时,他家的住房已经可以称得上是豪宅了,因为1978年时,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只有4。5平方米。我曾去过一位海洋系上海同学的家里,当时我的震惊至今无法抹去:阿拉,大上海人,怎么住在交通路边上搭的一间破棚子里!几年后,我的一位同学嫁到上海,据说,两代人只有一间房,老两口住下面,小两口住他们头顶上的阁楼,一层当成了两层用,没多久,这个“家”就解体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我第一次到北京,看到北京人誓死捍卫的四合院时,我的感觉就像站在上海交通路边一样,张开的嘴都不知道怎么合上,那感慨记忆犹新:这也是住人的地方!幸亏我没有生在上海或北京这两个让地球人都骄傲的地方!几年前,我带美国回来的同学去前门,不小心走错路,跑到了大栅栏北面的胡同里,没想到,我同学对我说:谢谢你!带我到这里,让我知道北京还有这样的地方。

 河东河西 30年河东 30年河西 30年房地产 我们走了一步退了半步

如今,我上海同学的房子已经换了五次,三次公寓房,一次TOWNHOUSE,一次真正的别墅。北京的前门也已焕然一新,除了达官贵人住的四合院,贫嘴张大民们住的破杂院也已销声匿迹了。数据印证了30年地产改变中国面貌的历史:2007年末,上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2平方米,人均住房居住面积16。5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4。7%。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78年的4。55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20。3平方米。2004年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我们住什么样的房子——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居住目标研究》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更为美好的前景:城镇人均居住面积35平方米。

但我想,“数字化生存”不够直观,住惯了高堂华屋的后生们,恐怕怎么想象也无法体会30年前我们居住其间的物质空间,和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空间是一个怎样的空间,恐怕会忘记掉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将往何处去,恐怕也很难抑制其无限占有的物质欲望,也许真该留着前门那些陋巷危房。

三个阶段一个轮回

30年,我们的人均居住面积有了明显提高,但普通百姓面临的困境几乎是相同的。30年前,百姓没房住,那是因为权力决定房子分配,老百姓无权无势,房子永远供不应求,30年后,百姓买不起房,那是因为金钱左右房子流向,老百姓没钱弱势,收入永远赶不上房价。是什么原因使得普通百姓不能共享改革成果?30年前,是计划经济,30年后,是市场经济。一个是政府管得太多,包办不起,一个是政府管得太少,鞭长莫及。

30年,中国的房地产业走了三个阶段一个轮回。30年的房地产业,折射出30年的改革历程。实际上,房地产业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因此其命运也同改革一起沉浮。

简而言之,中国的住房制度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阶段,也就是完全的政府保障阶段;二是市场经济阶段,即完全的市场化阶段。随着房价疯涨,相当部分的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住房同教育、医疗等一起成为三大社会问题之一;三是"双轨制"阶段,即从完全依赖市场,转向政府保障和市场供应两个部分,但以市场为主,政府保障为辅。这回政府和市场都往中间靠了一下。

让我们回望一下这个过程。建设住房要有资金和土地,先看资金。1994年房改时,当时政策规定住房建设的投资由国家和单位统包改为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但实际上,1998年以后,随着房地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住宅市场化得到迅速发展,国家投资部分就几乎没有了。不仅没有了,而且政府还卖地、收税、收费。单位投资部分也没有了,单位唯一的资金提供就是住房公积金,但有些效益不好的单位住房公积金还交不上来,那些因为效益不好没钱买房的人,又用不上公积金。当时还规定新老划断,老人一次性补贴到位,新人住房补贴理入工资,但不少单位并没有落实老人的住房补贴,而新人的工资里也根本体现不出职工买房这部分了。在房价飞涨的背景下,房价与可支配购买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房改十年,实际得到好处的只有四类人:一是公务员(他们的住房补贴和住房标准都得到了保证和落实);二是一些效益好的垄断企业员工(他们的住房福利大大高于一般行业);三是购买了原有公房的部分居民(他们或解决了居住问题,或通过出租出售获得了收益,或通过拆迁获得了补偿);四是买到了经济适用房的那批人。广大的中低收入者被挤出了房地产市场。

再看土地,原来住房制度是以政府保障为主,以建设经济适用房为主。建设经济适用房,政府要出地,开始就有一些城市抵制经济适用房(因为要无偿划拨土地),开发商也攻击经济适用房(因为政策要求开发公司每年建房总量中,经济适用房要占20%以上;同时又有利润限制,开发商都看不上眼;再者,如果经济适用房大量建设,商品房市场就做不大),就是有经济适用房的地方,也主要安排在城市边缘,后来随着地价不断上升,政府从卖地得到了甜头,就连城市边缘的土地都不愿无偿划拨用于建设经济适用房了。建设经济适用房政府还要免收少收不少配套费用,即还要牺牲一部分收入,而开发商品房税费收入就会多很多。利益当头,政府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结果本来需要靠政府帮助才买得起房的中低收入家庭就无力买房了。至于廉租房,政府既要出钱,又要出地,那就更是难觅踪迹了。

因此,买不起房子不是价格问题,不是宏观调控问题,而是政府责任问题,是体制问题,也是改革的路径问题。中国住房制度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住房制度是与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30年前开始的经济改革,因为政府不堪大包大揽的重负,主要是甩包袱式改革,住房也是如此,而过度的市场化又使得社会问题堆积如山,直到今天,我们才不得不开始建设和谐社会,回过头来补政府缺的课程。30年河东,30年河西,房地产这艘船没有在主航道上航行,30年后,我们才懂得政府和市场两者不能偏颇,缺一不可,政府该保障弱势群体的住房,市场该保护强势人群的需求,让天下寒士显贵尽欢颜。

结语

房地产业始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关系着上下游很多产业,关系着国家金融安全,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兴衰,关系着广大中低收入家庭,关系着社会政治稳定,房地产业始终不可能离开政府,解决住房问题也不可能离开政府,政府必须肩负起其应负的责任来。

经过30年的发展,房地产业如今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短期来看,政府的宏观调控刚开始起效,房价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政府还不必马上救市,中期来看,如果房价下降幅度过大,势必影响金融安全,该托市时就得托市,长期来看,经过30年的曲折发展,我们不可能再来摸着石头过河,在河东河西左冲右突,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财力,足够的智慧,足够的理性来划清市场和政府各自的界线,把住房制度厘清,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必须将30年积聚的经验与教训加以制度化和法律化,用法制的力量来约束和规范房地产业,让百姓"居者有其屋",给房地产业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空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62506.html

更多阅读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经典台词 丹麦女孩经典台词

柯景腾:“其实,会你这种题目,有什么了不起的啊。我敢跟你赌,十年后,我连log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是可以活得好好的啊。”“嗯。”“你不相信啊?”“我相信啊。”“相信还那么用功读书!”沈佳宜:“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是徒劳无功的,但是我们还是依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非诚勿扰女嘉宾未完待续 非诚勿扰那些年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非诚勿扰女嘉宾(未完待续)喜欢看非诚勿扰,正如曾经有位年轻的男嘉宾用一副精彩的沙画诠释得一样,非诚勿扰,照亮人生。当然,对于这样的一个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大家褒贬不一,各抒己见。以下言论仅属本人观点,绝无任何矫揉

声明:《河东河西 30年河东 30年河西 30年房地产 我们走了一步退了半步》为网友翻成云恨雨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