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教书以达到育人之目的。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大有歪曲之意。
首先是对目的的歪曲。不错,“教育”这形式刚出现的时候是为了培养能够使国家机器运转的人才,而且对于现在的政府来说,此道仍旧是不变的。但这种观念多少有些鼠目寸光的了。育人,育人,教育就是应该来教育人的,先培养人的道德和文化,再来培养技能。没有道德和文化,单是有技能,那只能是个机器,甚而至于是个炸弹也说不定。把一个炸弹当零件装在国家机器里,不炸才怪。育了人,自然就会有使国家机器运转的人才出现。相反的,如果只是一直停留在使国家机器运转的教育观念上,倒更有可能使教育机械化,学校成了大批量生产机器零件或炸弹的工厂。那么谁来继承我们这辉煌的民族文化呢?指望于没感情没思想的机械肯定是不可能的。时间一长,社会各个环节必然阻碍不前,甚至于毁灭。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来培养人的,而不是生产机器零件。
其次是对教书的歪曲。韩愈的《师说》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的人应该是先传道,再授业,后解惑的。但现在的教书人都只是来授业,就像工人做出产品一样。而前几天我们班主任讲了一段话更让我们开眼界:“教书匠,教书匠,就是来为你们解答疑问的。”他连授业也剩了,倒是干净,难怪那么多人争着来当老师了。老师之所以叫老师,不叫工人,其根本的区别在于/>老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学生。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对学生在教育成果上批量生产,而应该因材施教,各个击破。先把学生在“道”上立起来,然后根据学生个人的性格、兴趣、条件等在“业”上立起来,这就是因材施教。
这样的想法确实是挺好的,但我们的教育还是“赶鸭子上架”似的,不分青红皂白。那就把“教书育人”换做“育人教书”好了,这样总算明白了吧。先育人,再授业。或者在授业的过程中同时育人。先培养人的道德和文化,再传授其他各种科学知识——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传授知识还是传授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这里先不讨论了。由于每个人的智力不同,人没有知识还不是大问题,没有道德就严重了。试想,没有营养的食品总比毒品来的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