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物流报记者王京 发自上海
每当钢铁行业 “严冬”到来的时候,“洗牌”便会成为业内十分关心的话题。行业过“冬”,首先冻死的必然是一批中、小型钢贸企业,这是多数人对记者说的一句话。然而,上海杨浦钢贸商会秘书长黄世益并不这么认为,近日,本报记者有幸专访了这位有着独到见解的秘书长。
现代物流报:面对钢市行情严重低迷,已经被视为步入“严冬”的中、小钢贸企业是否面临“洗牌”?
黄世益:目前“严冬”的确已经来临,但业内洗牌的对象并不应该仅仅锁定在中、小型钢贸企业身上。俗话说,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难处。其实,企业是否被洗牌,并不在于其规模大小,而重在企业自身体制的好坏,如果把企业视为人的话,资金就是维持企业运作的血液,断了资金的企业就像失去血液的躯体,倒是在所难免的。
当前,我国经济大势也是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从我们熟知的钢铁供应链上的情况来看,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我国钢材年产量便从破亿吨升至今年预计的5.2亿吨,随着产量的增多,钢铁流通量也在增加。据统计,在年产量破亿吨的时候,大概有70%的钢产量是依靠市场流通的,充其量不过为8千万吨,而今年钢产量破5亿吨,就按50%在市场上流通的话,总量也将高达2.5亿吨以上,因此,利用行业低迷来整合中、小钢贸企业的说法是不客观的。
当然,正如业内共识,今年上半年中、小钢贸企业赢利情况还是不错的,只要能够有充分的过“冬”准备,是不会轻易被洗牌的。
现代物流报:当前这一形势下,从中、小钢贸企业自身来讲,您认为应该如何应对这次早来的“严冬”?
黄世益:一般这时候,大企业会以资金织就厚棉袄来顺利过“冬”,中、小型钢贸企业,虽然资金少,织不了厚毛衣,但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一件贴身小棉夹来过 “冬”。更何况,过“冬”并非仅仅只有靠多穿棉衣这一种方法,还可以有其他多样形式,譬如加强运动(保持企业的不停运作)等。
另外,从心态来看,对于中、小钢贸企业来说,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坚守",而不是日日夜夜担心被洗牌,所谓生意难做年年做,只有坚守才有出路。
虽然小的企业规模小、人手少,但是他们的开销也少,风险也小。譬如,在钢市行情好的时候,一个商家就像一台播种机,随意在各个钢市里设立门店;一旦遇上行情不好,也完全可以根据门店的经营情况,撤掉一些不能自负盈亏的门店,为整个企业运作降低成本,这样一来,便轻松地为过“冬”积累下充实的粮食。
当然,趁着在行业过“冬”期间,中、小钢贸企业倘若能够坚持变压力为动力,以创新理念为导向,发掘新客户群体,适当进行相应的产业升级,久而久之,也会顺利发展成为来年的大户。
现代物流报:作为业内专家,你认为当前中、小钢贸企业该怎样来把握市场行情,关注哪些市场信息?
黄世益:往往行情在回调过程中,钢厂销售压力增大,钢贸商利润空间面临负增长的风险,此时密切关注二线钢厂的价格变化将有益于行情的把握。
钢贸商在我国钢铁供应链上本有着“蓄水池”般的调节功能,然而伴随今年钢价的大起大落,库存减少,调节功能也减弱,供销压力上移到了钢厂,对此不同的钢厂也自然有着不同的反应。
钢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上市的大钢厂可看做一线钢厂,中、小型钢厂是二线钢厂,而一些调坯轧材厂只能称为三线钢厂。在钢市行情不好的时候,往往一线钢厂资金运作情况良好,价格依然坚挺,即使做出调整也是象征性的,极少出现大幅调价;三线钢厂因为不自产钢坯,所以当钢坯价与成品价产生倒挂就会失去生存空间,在生产一吨亏一吨的情况下只能停工;而此时二线钢厂既没有一线钢厂雄厚的资金实力与灵活的资金运作能力,也不像调坯轧材厂那样在高价钢坯前表现无能,二线钢厂的钢坯是自行冶炼的,生产成本控制能力远高于调坯轧材厂。
因此,二线钢厂就像在风浪中里的渔船,为了不空船而归,常常会根据行情变化及时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调整主要集中体现在出厂价上,尤其是近两年从三线钢厂发展起来的二线钢厂的产品,往往会在行情回落时通过价格竞争的手段来占领市场份额,因此,中、小钢贸企业应注意关注二线钢厂的价格变化,以此把握眼前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