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前,成品鱼供应紧张,按计划凭票购鱼,有鱼吃,就是大餐。有句谚语:“逮个鱼儿喜又喜,又伤油来又伤米”。1978年,改革开放犹如春风吹拂神州大地。30年来,宣州水产人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渔业率先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逐步实行了市场调节,自此水产品成为市场上最为活跃的商品,宣州水产也唱响了渔歌最强音:经历了“吃鱼难—有鱼吃—吃好鱼”的历程,成功地解决了“吃鱼难”问题;经历了“只捕不放—人放天养—集约养殖”三个阶段,渔业逐渐成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宣州区水产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多元化投资、特色化品种、配套化服务的优势格局。
(一)
1979年,宣州区成立了水产局,主管全区渔业经济的发展。自此,宣州区有了专门机构负责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渔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实施,鼓励渔业生产,限制捕捞作业。宣州区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成立了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成立了渔政站,保护养殖生产,渔业经济实现了以捕捞经济为主向以生产经济为主的转变。
1995年全国进行第二轮土地改革,主要精神是稳定土地的使用权。宣州区认真研读二轮土改文件,吃透精神,决定将水面纳入第二轮土地改革范畴,主要是将集体水面所有权由组收归村委会,水面的使用权由村委会公开发包。
1997年,政府转发了水产局《关于加快渔业发展步伐,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的意见》,从“种子工程”、“人才工程”、“池塘工程”、“市场工程”四个方面着手解决制约渔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多年的实施,我区幼蟹由当年的500亩发展到2007年的2.6万亩,水产工程师已占水产技术人员的12.5%,稻田养殖面积发展到7万亩,幼蟹市场及成蟹市场逐渐完善成熟。出台实施《宣州区进一步深化水面体制改革办法》,明确水面所有权,放活使用权,灵活经营权。继续推行、完善水面招标承包办法,严格依法转让、出租、转包水面。自此,集体水面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养殖能手有了用武之地,集体水面发挥了它的重大效用。1996年以来,水阳镇集体水面亩均发包费在400元左右,高的超过1000元,镇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镇村两级每年来自于水面发包的集体收入达2000万元,水阳镇的村村通等“惠民工程”资金就来源于水产养殖业,也相继诞生了一批水产致富户。目前,我区年投资水产养殖业的民资近3亿元。
2004年,颁布实施《宣城市宣州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规划的实施,利于保护我区生态环境,利于区域化布局,利于做大做强养殖规模,利于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养殖规划,加快完善养殖管理制度,保护养殖者的合法利益。
2006年5月制定并印发了《宣州区渔业富民行动方案》,从“水产良种工程”、“示范区带动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水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品牌提升工程”等五个方面,着力解决渔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当年幼蟹产量近3亿尾,产值近1.5亿元,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建成部、省、市级水产养殖示范区共7个,建设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所产水产品安全抽检合格率100%,水产品牌认同度得到提高,“水阳江”牌幼蟹70%外销全国各地,获很高的美誉度,“南漪湖”牌河蟹在江、浙、沪市场的认同度逐渐提升。
(二)
注重队伍建设。相继成立了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渔政站和船检站,定事业编制14名,逐步充实工作人员;在重点渔业乡镇建立水产站,定水产编制40名。区、乡两级水产技术人员48人,工程师6人,助工42人。
加强队伍培训。2000年与上海水产大学联办水产养殖大专班,要求低于大专学历的所有水产工作人员参加学习,经过3年的学习培训,所有水产工作人员都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积极组织水产工作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和法制培训。每年邀请有关专家或教授作专题讲座。利用召开水产工作会议等契机,对镇乡水产工作人员进行养殖新技术和渔政管理培训。将水产工作人员的学习及其所获成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要求水产工作人员加强自学,系统掌握国家发展渔业的方针政策,全面提升业务素质和法制水平,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效率,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加大宣传力度。每年印发近万份介绍渔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宣州渔业简报》送给养殖户;每年举办各类水产技术培训班40余期,受训近万人次;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主攻渔业科技。1987年,通过人工半咸水繁殖出蟹苗近10斤,成为我省乃至我国少数几个能人工半咸水繁殖蟹苗的地区,也为我区的河蟹放流及养殖打下了基础。2001年,制定的成蟹养殖技术和幼蟹培育技术以省级标准予以公布。2003年,总结的以“大规格、低密度投放,种草移螺,营造优良生态环境,科学投喂,综合防病”为核心的稻田生态养蟹技术和以“亲本选控,沿海育苗,内地育幼,二级培育,种草投螺,生物防病”为技术特征的幼蟹培育技术,分别被安徽省科技厅鉴定为“技术水平属省内领先地位,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和“国内、省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开展实验示范。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稻田养鱼示范,稻田养鱼面积推广到1万余亩,亩产愈百斤。90年代开展了幼蟹培育实验示范,幼蟹培育面积发展到2007年的2.6万亩。21世纪初开展了稻田生态养蟹实验示范,获得亩均纯收入愈1500元的好成绩,涌现了魏村、浑水等稻田生态养蟹专业村,2007年,全区稻田生态养蟹面积达7万亩。2006年建成1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1个安徽省渔业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和5市级千亩名优水产品养殖示范区,示范区总面积达2.5万亩,辐射带动10万亩。
实施科技入户。推行水产技术人员联系示范区、示范户制度,要求每名水产技术人员至少联系10个水产示范户,做到对1户以上的养殖户全年生产情况了然于胸,真正实现技术服务到户;鼓励水产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办、领办服务实体,使服务效果与其利益挂钩,促进技术人员为养殖户“零距离”服务。
发展“一村一品”。水阳镇、朱桥乡于2004年分别被宣城市政府命名为“蟹苗之乡”和“生态水产养殖之乡”,目前正积极申报省级特色乡镇。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渔业村36个,其中幼蟹培育专业村18个,河蟹生态养殖专业村12个,成蟹精养专业村6个。2006年“一村一品”渔业村—朱桥乡的魏村和水阳镇的新珠村成为宣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批示范村。
做强渔业品牌。引导、帮助有关乡镇积极申报“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水阳镇1.8万亩、朱桥乡1.5万亩稻田生态养蟹分别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注册了“南漪湖”牌河蟹和“水阳江”牌幼蟹,“水阳江”牌幼蟹2002年获科技部星火计划名优产品称号。通过报刊杂志、简报、网络等媒介加大“南漪湖”和“水阳江”品牌的宣传力度,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水阳江”牌幼蟹的知名度,通过农展会和在苏浙沪水产大市场创设直销专柜等形式,提高我区河蟹品牌的知名度。
强化市场建设。全区已建成水产品交易市场9个。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与外商的联系,促进交易市场的活跃。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壮大水产经纪人队伍,全区水产经纪人队伍近250人。引导帮助水产养殖大户、营销大户组建水产专业协会,全区水产专业协会已有5家,水阳河蟹协会已成为该区幼蟹外销的主要力量。扶持、壮大宣科、惠农、金农等10余家水产农民合作组织,规范运作,引导发展。扶持、壮大金泉、长明特色农业有限公司等四家水产龙头企业,引导水产龙头企业树立和强化质量品牌意识,整合资源,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订单生产”模式,做大养殖规模,实现规模效益。
(三)
加强渔业法律宣传。落实安徽省《渔业法》宣传月活动,每年9月通过条幅、标语、流动车(船)广泛开展《渔业法》宣传月活动。寓渔业法律法规宣传于具体渔业案件处理过程中,使群众知法、懂法、守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增殖保护渔业资源。严厉打击电、炸、毒鱼等违法行为,严格贯彻落实渔业捕捞许可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保护渔业资源。实施渔业资源人工放流和“清江”行动,查处违法作业工具和滥捕酷捕行为。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护送2例中华鲟回归长江。依法处理水污染案件,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对水域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议环保部门予以关停。
推进水面公开发包。1986年,试点将水面推向市场,规范程序,公开发包,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创举。90年代,水面公开发包程序进一步完善,全区所有水面都实行了统一公开发包。
加强渔需物资管理。整顿渔用饲料市场,查处伪劣和“三无”饲料。指导养殖户科学防病,规范用药,查处违禁药品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整顿生产和市场秩序。重点渔业乡镇在河蟹成熟期成立河蟹联防大队,实行24小时巡逻,严厉打击偷盗行为。治理水产品交易市场,在水产品交易市场设立电子秤,并每天安排渔政等相关人员在市场值班,维护水产市场交易秩序。
加快审批制度改革。统一渔业行政审批窗口,清理渔业行政审批项目,精简办事环节,严格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效率。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扎实开展渔业船舶检验和年审工作,建立渔业船舶档案,对全区渔业船舶实行动态管理。制定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查处“三无”渔船,对老旧渔船实行分类管理,达到报废年限的一律报废处理,对存在安全隐患和检验不合格的渔船进行限期整改。
(四)
改革开放三十年,宣州区水产发展成绩显著。一是取得三大突破:1978年养殖面积7万亩,2007年突破26万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突破21万亩,占养殖比重的81%; 1978年养殖产量仅1850吨, 2007年突破6万吨;1978年渔业经济产值仅185 万元,2007年突破7亿元。二是建成六大示范基地:水阳万亩幼蟹培育、朱桥万亩稻田生态养蟹、养贤万亩虾蟹混养、洪林百亩美蛙养殖、城郊千亩池塘精养和南漪湖万亩生态养蟹等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多元化投资、特色化品种、配套化服务的格局。三是多次获奖。多次获得部、省级表彰,有3名工作人员获农业部表彰,连续七年荣获安徽省渔业致富工程十强县、连续二年获安徽省渔业富民先进县(市、区)称号。四是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依靠渔业,重点渔业镇(乡)村的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部分镇(乡)村的医院、学校、村村通等“惠民工程”资金就来源于水产养殖业。据不完全统计,该区从事水产养殖的农户,人均年收入近7000元,相当一部分养殖户通过养殖脱贫致富,盖起了新房,有的还在城区购买了门面房和小汽车,绝大部分养殖户衣食住行都有了显著提高。
渔歌已响,未来更加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