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向来被视作不染尘俗的象牙之塔,给人的印象是,官场腐败,商界夺利,而学界一片清净,学人则超凡脱俗。怎奈而今学界已今非昔比,远不再是一块净土,学人也不再两袖清风,功利思想愈演愈烈,学术腐败层出不穷。
目前中国国内学界的现实情况是,更多的人存在求学的浮躁风气,对中学生、大学生不注意兴趣的培养和启发;对研究生、博士生又以论文的多寡来“论英雄”。世界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院士在南开大学演讲时,批评有些中国学者过度追求名利、不踏实做学术,并认为这种功利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中国青年报》6月30日)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77.39%的院士对我国学术界目前的科研道德状况给予了“非常严峻”和“比较严峻”的评价。据报道,丘成桐此前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弦理论大会”上,提及弦理论已经到了重大的革命性的前夜,但是中国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的人非常少,还不如印度和韩国的多。在回答南开大学师生和媒体记者的提问时,丘成桐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学者功利思想严重,研究弦理论需要在物理、数学上下功夫,但是一般中国学者只是做容易写出文章的研究。可怕的是,当论文的粗制滥造成为社会常态,当对数量的期待超越对质量的渴求,当“学将不学”的局面无以遏阻,当社会上的人不再认为学术值得社会尊重,学术也就背离了其固有的初衷。
马克思 "韦伯指出,一个学者要想赢得社会的认同感,无论就其表面和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完美的成就。但是,因目前教授职称是大学行政教育体制“提拔干部”的基本条件,不少人却试图通过教授作为“升迁平台”,只重视发表文章、争取课题,不重视教学,应付教学。而高校流行的教授相当于副厅或厅级的标准“换算公式”,足见官本位意识的无处不在,以及深入人心的程度之深。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纠缠不清,学术研究被异化为“仕进”、“待遇”的一种手段。
大学,准确地说是“衙门”,已不再是培育人才的领地,也终于不难理解大学教育质量出现大滑坡的现状了。究其原因,除了这些人自身的修养,更主要是机制问题。机制问题不解决,功利思想短期内无法破除。一些专家认为,盛行于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其根源在于现行的学术评价、人才评价机制以及人才评聘机制不尽合理。应该把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教授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
我们不能遗忘,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栋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那种“认为教学无所谓,只搞科研,而在教书育人方面用的精力却很有限”的教师,即便地位显赫也难以声望日隆。面对令人担忧的学术道德现状,通过怎样的努力,改善当前的学术道德状况,显然需要确立学人在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往,致力于学术道德状况的改善和水准的提高,我们过多强调的是,最根本的要依靠学人的自觉和自律,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而没有从外部环境找原因,也没有从学术考评体制和机制找问题,走了不少弯路。
在学术打假方面建树颇多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认为,学术资源分配体制不够合理、学术评价体系不合理、社会风气和个人品行是学术腐败存在的主要原因。依现时的国情,大学制度的改革,不能囿于大学自身的变革,还需辅以整个社会的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的革新,才能彻底根除掉根深蒂固的功利意识,并最终还学界以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