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在7A2B以上或总分在700分以上,且语数英三科总分在440分以上者,报考我校奖励5万元、免交3年学费,高中毕业时若考上重点大学另奖励3万元……”这是最近泉州某中学在媒体上刊登的高中招生广告。自7月中旬以来,泉州市一些中学纷纷通过在媒体上大版面宣传中高考傲人成绩或招生优惠政策,为高中招生做最后的攻势。(《海峡都市报》7月27日)
以丰厚奖学金“抢英才”,以诱人的承诺“招状元”,渐成各学校选拔录取的新景观。对于多数考生家长来讲,这种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无法承担高额学费的优秀学生而言,这笔钱可以免除他们的求学及发展之虞。至于学校,能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保证家境贫寒的优秀学生无生活压力之忧,不致因高额学费而影响学业发展,实在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这种吸引优秀学生报考的做法,不可否认是对人才的重视,称得上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一些具体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的商榷。其一,此种招生背离了应有的教育规范,不得人心。记者调查发现,对于学校抢生源的做法,大多数人十分反感,不少家长和考生都埋怨说,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受到了影响,而在这场优生抢夺战中唱主角的学校和老师,也是满腹苦水。学生的呼声是,给我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家长抱怨是,别再拿孩子的事来烦我了;老师的控诉是,教学秩序受影响谁来负责;校长无奈是,每天跑招生如何务正业。 其二,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何谓优秀人才标准,什么是优质生源?高分考生乃至状元,是否就是名副其实的“精英”?单纯的经济手段或诱人的承诺,能否吸引优质人才?而每个中学都力争在自己所能达到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多地“掐尖”,无疑会埋没更多人才。 其三,学校不惜重金招揽优秀学生报考,就能如愿以偿吗?这样做,不否认保障了极个别学生的权益,但同时也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权益。事实上,学校一边在重奖,同时也在高收费。而中等教育收费的失序状态,不仅使不少学子的求学梦破灭,家长们钱花得也不明不白,已经招致民怨沸腾。可以说,目前最需要投入的,不是招揽优秀学生的奖学金,而应是如何将天价学费降下来,让每一个有潜力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学、成得了才。 其四,众学校吸引优秀学生的做法,实际上也折射出不合理的招生竞争。据了解,泉州市高中学校的“优质”初中毕业生争夺战早在今年4月份就拉开了序幕。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各校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方面,一些学校通过“收买”、“拉拢”、“行政干预”等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游说”或“威逼”学生及其家长“就范”。另一方面,学校与学校之间也暗中较量着:你给优秀生3万元,我就给5万元,你给5万元,我就给8万元,甚至10万元、20万元。大家都在抢好生源,那些抢不到好生源的学校,教师的积极性、教育教学心理也会受到影响。 我们必须对优等生的炒作保持清醒的判断。优等生不过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优等生的过度追捧,必然会导致应试教育的积重难返。事实上,看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不是靠优等生来撑门面,要看是否全体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那才是教育的初衷。作为学校,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教育质量的提高上,而不是耗费大量人力、智力、财力在不正当竞争上。而要破除人为的“掐尖”,现在迫切需要改革的是评价制度,不仅是改革对学校的评价制度,更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制度,不能总是单纯地以高分“说话”,不能总是让选拔制度陷入“高分教育”的泥潭。 在这场生源争夺中,最受伤害的还是学生。即将升入高中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过早地接触到不正当的金钱交易,会妨碍到以后的健康发展。尤其需要提醒优等生的是,中考只是学习生涯中的一步,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更不是终极的追求目标,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一次应试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身价倍增、功成名遂,也不代表以后总是“春风得意马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