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和乙打架,双方都毫发无损,作为局外人的丙却被打得鼻青脸肿,因为双方的拳头都是朝丙袭来的。——此等咄咄怪事在现实中竟能堂而皇之地发生:甲是众著名高校,乙是江苏考试院,而丙就是无辜的江苏籍考生。 自1999年高考采取网上录取方式以来,多数省份均要求高校向省招办交费,而由于质疑其合理性,高校拖欠此项费用由来已久。因江苏教育考试院将收费与寄送录取名册挂钩,遭到北大、清华、人大等7校联合“抵制”,致使585名学生未及时收到通知书。而所涉高校和江苏省考试院均表示,如无解决方案,来年仍会继续“顶牛”。(8月3日《新京报》) 高校认为考试院已经向考生收取了报名费,再向高校收费,有重复收费之嫌;而考试院则认为报名费和网上录取费是两回事,且多数省份都是这么收的——围绕30元录取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比谁“好欺负”。于是,考试院不惜扣留录取名册,而没有录取名册就没法办理注册和毕业,但高校并不着急自己的学生不能及时领取通知书和毕业证,反倒理直气壮地“不得不减少在江苏的招生名额”。 权力“顶牛”,考生倒霉——谁都不“好欺负”,无辜考生“好欺负”,可江苏考生又遭谁惹谁了呢?既不能及时领取通知书,乃至毕业都受影响,还无缘无故地被割减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权力博弈”的双方有谁替无辜考生想过?

如果考试院愿意替本省考生着想,就不会采取扣留录取名册的方式索要录取费,完全可以通过诉讼,或者通过教育部,为何非要拿无辜考生做“人质”?如果高校愿意替本校学生着想,就不会采取不要名册也不缴费的方式和考试院做斗争,每生30元的录取费对高校来说不过几千块钱的事,完全可以先把钱缴了然后再通过其他方式理论,怎能无视学生被“绑架”而按“钱”不救? 显然,“权力博弈”的双方谁也没有把考生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事不关己地将之置于非常次要的角落——远远没有区区30元钱来得重要。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权力博弈”几乎是没有底线的:博弈场上的权力双方,谁都有转嫁成本和风险的能力,谁都能很轻松把成本和风险转嫁给自己的下家,因此为了哪怕并不可观的蝇头小利,他们也宁愿拼个炮火连天,谁也不服小谁也不低头,反正双方都由自己的下家来埋单——而权力的“下家”无一例外都是无辜的权利,都是无辜的公民。 这样的例子其实不胜枚举,比如年初的“煤电博弈”,双方博弈来博弈去,最后煤价涨了,电价也涨了,实现了“互利共赢”,只有无辜的消费者可怜,所有的博弈成本最后全部转嫁给了他们。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权力博弈”的成本和风险都没有理由让一个局外的无辜者来承担。所以,止步无辜权利是“权力博弈”的底线。突破了这个基本底线,所谓的“权力博弈”不仅将毫无正义可言,而且必将演绎成对无辜权利的损害和剥夺。这个意义上,江苏考试院和7所高校都欠江苏考生一句道歉,无辜考生的利益损失必须有人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