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文化南怀瑾 青少年培养与网络文化漫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各人也会因青少年期成长于不同时代而处于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然而,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也都有相同的特征,其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青春萌动期的来临。作家刘心武在短文《心上的草》中,将青少年青春萌动期来临喻为心上长草。那长草的心中究竟装了些什么呢?请看短文中的精彩描述:“啊,原来男的跟女的真是有着重大不同的两种人;原来人的眼光里还有那么多只能意会而不能用语言和文字解释清楚的信息;原来长辈们之间有着那么多隐蔽而深刻的矛盾冲突;原来长大成人投入社会真有点像还没有学会游泳就硬被人推进了河里;原来世界竟如此之大人类竟如此之复杂;原来那些崇拜了好久的明星作为一个俗人也不过尔尔;原来某些听腻了的训诫还真有些用处,相反的是原来某些以为是不可撼动的说辞现在竟被证明相当地好笑;原来我最闹不清楚的倒是我自己;原来一个人会遇上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比如爸爸妈妈也不能告知的境况,全凭自己去探险……”

  青春萌动期逐步将青少年的心扉开启,开始观察、了解或窥探外部世界的现象和实质,开始把自己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开始了对生存与联系问题的思考。美国学者威廉.费尔普斯在《六个著名的字》一文中,对生存与联系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我所见过的关于生存的最好定义却是出于一位哲学家的笔下,他写道:‘生存就是存在于和外界的联系之中。’如果这个定义准确无误,那么,一个人的联系越广泛,他的生命力就越旺盛,生活得充实,即意味着增加联系的广度和强度。”作者还说:“思想也具有生命:思想之所在,生命之所系。如果你的思想局限于你的工作,局限于你的物质福利,局限于你居住的那个城市的小天地,那么你过的就是一种狭隘而拘束的生活。反之,如果你关心发生在中国的情况,你就如同生活在中国;如果你对一本优秀小说中的人物感兴趣,你就是和那些饶有风趣的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你全神贯注地倾听优美的音乐,那你就会超脱现实环境,而生活在一个充满激情和幻想的世界之中。”

  新时代的青少年非常幸运,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与外界联系的便捷工具和广阔平台,而网络文化则成了他们观察、了解或窥探外部世界现象与实质的一扇扇明亮的窗口。网络文化以其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和使用的普及性而有别于其他文化,其影响方式的民主性、渗透性、全球性与不可控制性更使其具有鲜明而独到的特征。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当代青少年的浓厚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文化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新知识技能多;传递便捷、影响面广、形式丰富多彩;意识开放、氛围轻松、自由平等性强。这种优势既极大丰富了当代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现实需要,又普遍满足了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张扬个性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大、中学校的学生群体,已是“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参与者、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成了网络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主力军。

  但在现实中,由于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作用被夸大以后,网络文化的“主色调”也渐被抹黑,进而“网吧”甚至上网也被“妖魔化”了。其实,网络并非有人描绘的那么可畏,网络文化是完全可以作为传统和正规的文化教育的有益补充,同广大青少年友好往来与和谐相处的。特别是当前,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导下,中央及地方的多数网站都积极响应十四家网站提出的“文明办网”倡议,着力提升互联网站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信力,正在不断营造更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说到当代教育,自然会想到青少年必须“身经百战”的考试。说到考试制度,笔者就联想到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北游录》里记载的一件事:有个人姓丁名宾,不仅中了进士,后来官还做到尚书。在他进士及第时,座师王锡爵对他说:及第了,以后可以看点古文了。他说那该看什么呢?他的座师说:无非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轼、辙)。他问:韩柳欧苏是几个人?后来,又有人跟他谈起廿二史(至明清时仅有廿二史),他说,一个人怎么能写那么多东西?明清两朝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最完备的时代,只有考试才是做官的正经途径。考的八股文,最关键的是三个方面:一是四书要烂熟,二是朱(熹)注要明了,三是对对子要敏捷。当时世间车载斗量的“考试复习资料”,全是围绕这三方面展开。备考期间(有些人是一辈子在考),无论老师还是家人,都不会鼓励考生去涉猎其它知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淡迁在《北游录》中所载之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今中外,凡是应试教育,学生就不是学生了,只能是考生。考试的压力越大,就越是将他们的学习内容局限在考试的内容上,凡是不考的,大家碰都不碰。我们当然不能将现在的考试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简单类比,应区别质的不同,但高考的指挥棒易造成青少年求知的局限性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它还难为青少年提供获得快乐与成就感的多元途径,这恐怕也是部分青少年热衷于网络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弥补这一缺陷,引导青少年多接触些网络文化无疑是一招良策。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应当“积极地给予孩子全方位的帮助,对孩子的爱比对网络的恨更有利于让孩子摆脱网瘾”。现在的问题是在于,许多人都可能同意上述观点,但在考虑现实权衡利弊之后,还是觉得“胳膊拧不过大腿”,先顺着“指挥棒”走是头等的正事大事,其它的则暂且免谈吧!

  以笔者拙见,这里除有面对现实的无奈之外,可能还有个认识上的误区,即培养青少年的目的或目的地在哪里?我们不能把某种方法或途径就当成是目的或目的地。可以说现在的多数学生、家长、学校甚至一些政府的教育部门,都把争取高考好成绩,瞄准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作为全力奋斗的目标,只要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就是达到了培养的目的,以后就万事大吉无忧无虞了。但实际上争读名校善用优质教育资源仅仅是一种较好的培养手段或途径,培养的最终目的地还是在离校以后的社会,目的还是要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不能模糊或忽略了培养青少年这一终极目标。

  李开复博士在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中,曾谈到他在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后,脑海里始终对一封学生来信挥之不去:“开复老师,我就要毕业了,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也许这封信反映的情况有点典型与夸张,但也绝不是个别和撒谎。不久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已久违的“大学生家长会”,经过家长和老师、学生面对面的沟通,许多家长才恍然大悟:以前我们还以为孩子进了大学就是进了“人才保险箱”,现在才知道,原来他们对学习和就业有这么多压力,只是平时是报喜不报忧罢了。依笔者的亲历体验也可这样断言,单就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踏上社会后是远远不够用的,必须于在校期间提高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广泛汲取知识和培养各方面能力,才能适应今后复杂的社会成为时代的强者,而网络文化正是学子们又一座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正如有人所说的,互联网“重置了人类现有知识的布局,更新了人类掌握知识的方式”;“几乎没有什么知识不能为我等所用……互联网没有壁橱,比特世界不存在保险箱,那是一片没有暗礁的大海,清澈见底,一览无余。”  

  单就家长而言可能还有个误区,即感到在培养子女问题上家长的责任,就是拼命挣足教育投资费,积极想方设法帮子女上优质的学校,能做到这两点,也就谢天谢地了,不仅是扪心无愧,而且是很有成就感的。殊不知家长还有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加以正确引导或指导。在青少年中,有些人前有目标且较坚强,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燃烧起来,发出光和热,但对他们也有个爱护、激励和稳步前进的问题。而另一些人是块燃料,但却不会自燃,需借靠外部的火种来引燃其光和热。网络文化中就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火种,而有条件针对不同个性去引导火种点燃的,首先就是对子女知根知底的家长,然后才是负责面上教育的老师和社会上关爱青少年的机构或人们。

  今年“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是“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而网络阅读却同时做到了“让每一个读书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我们应当对网络时代青少年的新阅读形式多加引导和多提供内容上的“价值含量”。又如,现互联网上有一些“维客”网站推出了颇具社会性的超文本系统,它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能帮助参与者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和提高自身写作与创新能力,其奉行的"同创共享"理念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网络文化。因此,具备条件的家长们,完全有可能也很有必要从百忙中挤出时间,引导子女一起参与这种群体写作活动,相互鼓励与竞技,以点燃他们好学上进的热情和内驱力,引导其正确汲取网络文化营养而茁壮成长。   

 漫谈中国文化南怀瑾 青少年培养与网络文化漫谈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青少年的成长旅程中,网络文化已是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载体。在这座硕大的文化深园中,有一扇扇或厚重或轻巧的门,其中有历史之门,有现实之门,有先哲巨擘之门,有志士贤达之门,有曲径通幽之门,当然也还有陷阱泥淖之门……全社会的责任,就是要不断引导和陪护青少年既去不断地叩门,也能谨慎地选门,从而使他们最终能通过多种途径成为博学多才之士走向社会,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6212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共和論壇 南怀瑾缘何仅答一句:“李登辉没有儿子”?

原文地址:【共和論壇】南怀瑾缘何仅答一句:“李登辉没有儿子”?作者:自由作家古敏1988年,蒋经国派亲信询问南怀瑾,问其哪些国民党要员可以接任副总统?先提的几位都被南怀瑾都否决了,当问到李登辉时,他只回答了一句:“李登辉没儿子。”读中外

南怀瑾老师讲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的诫子书

【南怀瑾老师警训】*****正文:儒家的学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子弟后辈,先学止静的功夫。

南怀瑾:《我说参同契》10

(2012-05-15 18:33:29) 转载▼标签: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南怀瑾文化分类: 道禅/Taoism明辨邪正章第八是非历脏法,内观有所思。履罡步斗宿,六甲次日辰。阴道反九一,浊乱弄元胞。食炁鸣肠胃,吐正吸外邪。昼夜不卧寐,晦朔未尝休。身体日疲倦,恍惚

声明:《漫谈中国文化南怀瑾 青少年培养与网络文化漫谈》为网友爱惜花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