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从一个剪头发的小姑娘那里,你也能受到一些关于职业的启发。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思考这些问题。
上周末本人决策剪头,误打误撞进了一家前半生从没有去过的理发店,对于我来说,对一家理发店建立忠诚度是不容易的事情,除非他们愿意给我长期免费剪头,可这是不可能的,我又不是周杰伦。
这是一家中等规模的理发店,大概有十张理发椅的样子,可是店里只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在剪头,忙前忙后,不可开交,另外有2-3个小男学徒司职洗头。在被一个小男孩粗鲁的小手在头顶胡乱抓了几把之后,又被带到一个水总也热不起来的喷头面前,令人发指的是,直到我脖子都挺酸了,热水也没出来,到最后我忍无可忍提出不要洗了,才终于坐到理发椅上,一份报纸于是劈头盖脸地扔了过来。
借助镜子的反光,我注意到那个面目清秀的女孩子在开始给我剪头之前,对着那几个正在嬉戏的小伙子摇了摇头,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店的管理用人是有问题的,便和她交谈起来,这个女孩很健谈,其它杂七杂八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的话题略去不谈,当问道为什么这么大一个店只有她一个人能够理发时,她称,另外一个师傅级的人物不在,而这几个小伙子又都不愿意学习,不敢于尝试剪头这样技术性强的工作(言外之意,属于烂泥扶不上墙)。
这完全不像她自己,十几岁的时候就出来打拼,没有人教,完全靠自学,掌握了理发手艺后挣钱养活自己。后来提到彼此对工作的看法,她有一些念到大学毕业的同学,现在还在家里靠父母养,让她很不屑。她认为,年轻人要自立自强,以及做一行就爱一行,要么就不干云云。以她小小的年纪,能说出这些话让我很惊讶,以后也许有机会让她来参与职业培训,来个现身说法的呢。题目都想好了,就叫:一个理发妹的职业观。
除了财经频道里经常看到的一些老板或每年拿几千万年薪的职业经理以外,遑论这理发店里的几个小男孩,确实,我在现实生活中已很少见到至少口头上珍惜自己工作的人。比如我见过的一个供电局的会计在提到自己工作时,居然很不以为然地说:很无聊的,饭碗而已。对于他来说,这个看上去单调乏味的“饭碗”究竟有多重要呢?可是他一定不会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对于其他的人来说有多么的令人羡慕。供电局的这么一个会计职位,一年可也是拿十几万的工资呢。
也许,失去工作的人是不会这么想的。一个最近惨遭裁员的网络公司前员工对我说:他最近一改原先早上闹钟怎么闹都不醒的常态,如今就连周末都是早上七点准时醒来,虽然对他来说天天都是周末,醒来的时间如何打发呢?上上网,到处贴贴简历,请朋友们推荐一下职位,计算一下当月的网费怎么付……无非是寻找饭碗及为失去饭碗而发愁乃至发狂。看来拥有“饭碗”时的幸福感虽然不多,但失去“饭碗”后的痛苦却远比想象中更大。
正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对一般职员来讲,“饭碗”带来的仅仅是温饱而已。但一般处在温饱状态的人是不会对温饱感恩戴德的,他们总是想通过工作得到更多的东西:比如奢华的住宅和汽车,遥不可及的志向和欲望,一掷千金的生活方式等等,尽管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显得如此虚幻。人们总是付出的少,而幻想得到的多,哪有这样的好事儿。现实生活中,由于对现有工作的不满意,并由此产生的懈怠和轻慢,很容易使人即便连这样的一份工作也会保不住。为什么一定要失去眼前这一切的时候,才会感到它的可贵呢,这也许正是生活的残忍之处。
最近总是能在宣传报道中看到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参加招聘会的热闹场景,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对于一份工作的渴望,可以扔掉任何尊严,包括给招聘者下跪或者出卖更多的东西,那种无奈和无助,那种失落与茫然,可能是那些从来没有失业过的人体会不到的。
近来一直想潜下心来研究一下快乐经济学,因为我发现,擅于从本职工作中发掘快乐的人幸福感会更高,更容易留住手中的“饭碗”,也更能创造更完美的人生。比如我见过的一个快递员,在某天交给他一个快递时,他兴奋地说了一句:“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连着接了两个大单子。”在我看来,那个快件其实帮他挣不了几个钱,竟然就让他这么快乐。真的很为他高兴。
他的快乐让我想起一个报社副主编那截然相反的态度。曾经,一边在舒适的办公室里签报刊大样,副主编一边对我说过:“现在外面项目那么多,只要有钱,随便拉一个就可以单干了,谁还在这里干这个?”当然了,那是好几年前经济形势大好,满大街是钱来追人的年景。现在不同了,经济危机之下,估计他在签大样的时候会多少带一些惶恐与珍惜交错的情感,而不是往日的全然不屑。万一报社办不下去了呢,万一精简机构,不再需要那么多副主编了呢?还是好好干吧。
危机有时候并不全是坏事,带着一份惶恐,人的工作或许会更出色,如果思想境界更高一些,带着一种工作是为自己做的思想,也说不定还会更快乐些。人活在世,怎么着都是一辈子,何不让自己开心快乐一点,何苦跟自己较劲。既然暂时不能改变现状,就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罢。
这些想法,都是那天在理发妹那里得来的。而我剪了一个头,才不过十块钱而已,看这钱花的,真叫一个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