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来,明茨伯格是站在英美学派、进步学派和实践学派的交集里。他的思想有三种倾向:①强调经验、实证和归纳,而不是像大陆学派那样强调理性、推理和演绎;②强调平等、参与和互动,与此相对的是保守学派对管理层权力、崇拜CEO和管理层的超人能力的强调;③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良性结合,“夹杂”在反对将管理学术化的实战派和执意维护管理学术尊严的学院派中间。三个倾向综合,他强调的实际上是一种科学的、人本主义的精神,对于任何摆出权威的姿态的东西、被顶礼膜拜的对象的、发自内心的怀疑态度。
![明茨伯格三种管理角色 明茨伯格](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324191662955.jpeg)
《经理工作的性质》集中体现了明茨伯格的经验主义倾向。在此之前,管理学界流行的是以法约尔为代表的强调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功能的所谓管理功能论,以泰罗为代表的强调理性设计、精确测量和严格控制的科学管理学派。他们的共同点是从概念出发,通过演绎来理解管理工作的性质。法约尔(1841-1925)作为法国人,体现出这种欧陆思维不奇怪。有意思的是,泰罗(1856-1917)虽然是美国人,但他出身于富裕家庭的背景,使得他能够在思想形成的年轻时期,按照英国贵族教育大旅行(The Grand Tour)的传统,衣食无忧地在欧陆游学三年,因而同样深受欧陆思维体系的影响。而在管理学上发扬英美经验主义的认识传统,则需要在几乎半个多世纪后,靠明茨伯格(1939-)这个有着明显的德国痕迹的名字的加拿大人来实现了。《经理工作的性质》中对管理者工作细碎、零乱、断裂、肤浅等特征的描述,正是这种一手的实证研究的结果的体现。一般大众对于这两种思路的不同一般认识都不太深刻。管理者的工作细碎而零乱,但我们研究管理工作的目的不正是要把管理工作中这些方面尽量控制,使之更理性,更有效吗?这两者之间好像并没有什么内在的矛盾啊!但科学研究的悖论和吊诡之处也正在此。正因为我们想要使管理者的工作更理性、更有效,所以我们才需要更深刻、更真实地认识管理者工作的本质。也就是说,要想改造世界,必须先认识世界,规范性(normative)、指导性(prescriptive)的研究要想做好,必须先把实证性(positive)、描述性(descriptive)的工作做好。实证工作没有做好,就开始给出规范性的意见,往往是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者面面俱到,找不到问题的核心。而建立在实证工作基础之上的规范性意见,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明茨伯格在这里列出的给管理者的十条建议的特殊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