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法院 托起产业转型升级的希望——龙岩市新罗区6·18工作聚焦



  初冬时节,闽西龙津河畔,一场别开生面的新罗区首次大型畜牧业专场对接会正在这里召开。翻开参会人员名单,有来自中国农大、华中农大、江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的32名颇有名气的专家和领军人才,92位区内饲养、饲料、加工、疾病防控、污染治理企业的代表,以及区、镇相关部门领导共200多人参会。

  会议的组织者、新罗区发改局局长李海光向记者坦言:这次专场对接会是按照区委、区政府对畜牧业实行限产、提质、增效的要求,致力完善生猪产业链,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打造海西生态型养殖示范区的宗旨,寻求项目技术对接的,并不追求生猪业的粗放型养殖和数量增长。记者从这番话感受到,经过6年多的探索、磨砺后,新罗区的6·18工作有了理性的升华。

 

                    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快速发展

    说起新罗区资源型、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型的“阵痛”,与6·18相伴同行6年的新罗发改局局长李海光颇有些感慨。他说,新罗是全省最大矿区,具有煤、石灰石、水泥、木材等资源优势,素有金山银水之称,长期以来被新罗人视为优势与骄傲。全区水泥年产1000多万吨,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传统产业占全区工农业产值的70%以上。至“十五”后期,全区有2000多家中小企业,可产值才80多亿元。工业呈“一小三低”,即规模小、集中度低、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的窘境。“十一五”期间,国家要淘汰的小水泥生产清单上新罗就达600万吨。转变发展方式已把新罗的资源型产业逼到了“底线”,成为决策者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一块“心病”。

    从2003年开始,福建省委省政府于每年6月18-20日举办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寻求科技支撑发展,利用6·18大平台让创新托起产业转型升级,逐渐成为新罗区委、区政府及各部门和业界的共识。六年来,新罗人求真务实、不懈追求、持续运作,连年夺得全市6·18项目对接的“状元”,成为全省各县(市、区)中少数几个6·18对接项目的“大户”,为全区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项目支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历史性“嬗变”,推动经济发展全面提速。

一组权威部门的统计数字及“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反映了新罗区牵手6·18后的五年变化:

  一份向区人大汇报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表明:“十一五”区人大批准的22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到目前已有7项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其中,生产总值、规模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可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累计比“十五”头三年累计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综合年耗比2005年下降38.5%。其他15项指标也可望在“十一五”后两年达到或超过。2008年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可达126亿元,工业总产值185亿元,财政总收入14亿元。新罗人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中打了一场硬仗,实现了产业转型的“突围”。2007年新罗区被亚洲制造业协会授予中国制造业最具发展潜力城市。2008年进入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

 

                     6·18为产业转型升级开通快车道

    在历经产业转型升级“阵痛”后,新罗上下凝聚了这样的共识:产业升级转型,6·18功不可没。是6·18给新罗区带来了新观念、新信息,带来了新技术和一批专利创新成果,迎来一批院士、国内外专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指导,使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占多数的新罗区,通过“借梯登高”,缩短了产业转型的周期,减轻了转型优化的“阵痛”。

    据了解,新罗区1-6届通过6·18大平台,共对接会同、协议项目329项,总投资38.9亿元,其中,海外项目16项;对接项目中投资在5000万-1亿的项目有13项,1亿元以上5项。全区对接项目中有42项获得资金扶持,共获得扶持资金1285万元。6·18使新罗吸引了可观的技术、项目、资金、人才等稀有生产要素,成为产业发展提升的“酵母”。

    福建森宝食品集团股份公司总裁助理赖友辉说,这几年公司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屡战6·18,一步一登程”。2003年公司与美国在华企业国龙科技饲料公司钟诚博士,签订SNSP-饲料复合酶制剂畜牧饲料中的应用项目,通过加入非淀粉复合酶,消除抗营养因子,能释放更多养分,每吨平均成本降低47.14元。2004年公司全面推广应用后,年产值达1.09亿元。2005年公司又与福建农林大学签定“出口肉鸡饲料过程药物残留和疾病防治项目”,并在公司建立两个研究生工作站,加大了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今年6月,公司“博士后工作站”获批后,又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签定联合培养博士后的协议。公司在产学研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上了几个大台阶。

    福建天泉药业股份公司总经理助理徐广鑫欣悦地告诉记者,公司这几年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有90%都是来自6·18平台。他说,公司近几年开发各类国家新药20个,已有8个取得了国家新药证书,并投入生产。其中5个列入省重点新产品计划,3个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另有5个国家二类新药取得临床批件。2004年以后,公司与6·18相伴相行,先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北京天博方舟医药化学技术公司、成都尖端医药科技公司、无锡金城中西制剂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远程联姻”,对接9个项目。还与厦门大学田昭武院士对接“制造高性价比的医用微阵列生物芯片的新技术”。通过创新项目的对接,每年至少有3-5个新药投入市场,公司销售收入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递增。

    在龙洲工业园,近几年一个以吉锋钨钢、华锐硬质合金为龙头的20多家硬质合金加工产业基地悄然兴起。谈起华锐公司的“攀亲带戚、校企合作”创业之旅,公司领导总会提起他们到四川自贡“三顾茅庐”,聘请原自贡硬质合金厂教授级高工郭幸华的故事。正是这位项目领军人才的引进和研发项目的对接,使华锐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小于0.7微米碳化钨粉的厂家。从而演绎了引进一个人才、对接一个项目、开发一个新产品、发展一个产业、裂变一个集群的创新创业佳话。

    据区发改局承担日常项目跟踪管理工作的杜义珍、魏榕介绍,目前全区历届对接的329个合同、协议项目中,已建成投产的有182项,开工建设的114项,项目的开工率及建成率计达90%。一个“政府有作为,对接在增加、项目在建设、设备在购置、产能在扩大、产业在升级”的良好6·18工作态势,已在新罗的红土地上呈现。政府、企业和社会经过6年的宣传和实践体验,对6·18已从陌生、相识、相知,到乐于相伴相行,龙津河畔涌现了一股少有的“6·18热”。

    区长黄庆辉说,新罗区越来越多的企业体会到6·18这一平台的重要性,越来越多企业参与这一平台,对接好项目,寻找商机,创造效益。

 

                重在制度建设  构建持续有序的工作机制

    制度性的设计与安排,是创新体制、机制的基石。几年来新罗区委、区政府及发改等部门,花费不少精力在探索建立规范、持续、有序的6·18体制、机制上,履行好政府的职责。2005年,时任区长、现任区委书记张天洲主持制定专门的“建立促进项目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实施意见”,“参与6·18工作的考评办法”等,下功夫进行6·18体制、机制基础工程的制度性设计与安排,不断探索、创新6·18的体制、运行、动力、保障机制,促进6·18的运作从应急、临时性状态走向正常化、制度化。

    ——把责任到位作为运行机制的核心。在决策运行机制上,新罗区着力构建全区6·18工作决策、指挥、协调中心。建立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常务副组长,政府办、发改局领导为副组长的6·18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发改局。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领导分管6·18,并设联络员一人。把项目对接、跟踪管理服务分解到各个部门。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会和一次部署会,每季度召开一次项目通报会,形成每一个项目有一位领导协调,有一个部门负责,有一个班子服务,有一套实施方案,有一项保证落实的监督机制的“五个一”抓落实工作机制。

    ——着力于激励监督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首先,加大行政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区政府实施专项考评,专门对6·18工作进行考评、考核、奖励和通报。对每届33个6·18责任单位进行一次考评,成效突出的前6名单位或个人给予表扬与奖励。对成功对接一个项目的给予500元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的最后4名进行通报批评。区财政把6·18工作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要求各相关部门预算经费。如:重点项目前期经费、科技三项费用、技改扶持资金、支农资金等专项资金,必须优先和确保6·18对接项目的扶持,并安排一定比例经费用于本部门、本行业的6·18成果转化项目的征集与对接工作。

    重在体制的整合和机制的创新,给新罗6·18工作注入了活力与生机。多年分管6·18工作的副区长罗初辉坦言:现在区里对6·18已有了较完善的制度性安排,不再是一种临时的应急任务,而成为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一年一次部署会,一次总结会,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工作流程规范有序,6·18工作呈现“政府推动、校企互动、企业主动”的良性运行新局面。

 

                       坚持悉心服务 重在实效

    在新罗,记者听到一个6·18让灵芝茶跨洋过海的故事。说的是天马茗茶总经理创办的保健茶产品在市场剧烈竞争中,面临下一步该开发什么样新产品,在问计亲友同学无助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新罗区发改局发电子邮件。意想不到的是区发改局通过内网上报省发改委6·18网站,向全国专家征询项目,很快找到了省农科院林新坚研究员的“药用菌工程发酵茶”专利技术,实现成功对接,并于2005年第三届6·18上签订技术转让合同。该新产品一推向市场,销售就十分火爆,国内十几个城市订单不断,美、日、俄、新加坡、马来西亚商家也要求供货,出现开头所说的6·18让灵芝茶跨洋过海的故事。由于该项目具有创新性、转化后产品市场效益好,区发改局又成人之美,主动指导、帮助企业办理扶持资金申请,经评审通过,得到6·18转化项目资金扶持,践行了政府部门“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服务理念。这件事使企业深感到政府不是给企业找麻烦,而是真心实意在帮助企业。

    服务求到位,服务讲有效,已成为新罗6·18工作团队的一种新理念、新追求。政府凭借公信力和影响力,把工作重心放在搭平台、用平台,为产学研结合起好桥梁,让专家智力资源能供更多企业共享。

    第六届6·18结束以来,新罗区贴紧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技术需求,相继承办或参与主办了龙岩市特色机械装备制造、厦门大学生物及医药专场对接会、上海项目成果对接会,及畜牧业专场对接会等,为企业提供了集成服务,对接了一批好的项目。

    区发改局项目技术对接服务中心,是一个区编委2006年7月批准成立并核编5名的事业单位。中心专司全区对接项目的服务工作,被企业誉为“项目服务之家”。服务中心汇集筛选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的项目信息后,分行业、分类别发送到对应企业,为企业提供“送上门”的便捷服务。同时把征集来的企业技术需求、技术难题发送至相对应的高校、科研单位,着力推进科技项目信息的沟通与互动,为常年的项目推介、对接提供了有效的服务,深受区内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的好评。

  新罗区龙州工业园已有入园企业260多家,投产企业135家,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形成以工程机械、运输机械、环保设备机械、硬质合金等四个产业集群的雏形。适应从项目对接到产业产业对接、产业链对接的转变,区发改局着力探索提高服务水平,突出抓好开发区、产业集群共性、关键技术,产业链延伸配套技术需求,建立集项目生成、技术开发、技术推介、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人才资金引进、人员培训等于一体的集成服务的平台。2008年11月在龙州工业园成立“6·18项目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行政上挂靠园区管委会,业务上接受发改局、科技局、经贸局指导。目前,区政府已同意核定编制,配备专人,着手硬软件建设,把对6·18项目转化的服务提升一个新的水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61574.html

更多阅读

为什么产业转型升级那么难?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为什么产业转型升级那么难?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转变,产业结构需要调整,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增长方式怎么转,产业结构怎么调,坐而论道的人很多,真正能够实现成功转型升级的还没有出现。河北许多城市工业结构就极端不合理,转型升级喊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贴心服务促产业转型升级

     贴心服务促产业转型升级  西安经开区建区20周年主题报道之服务篇  “建区之初,为企业的程序审批,一天骑着自行车能跑八趟。”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南永春说道;“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总是出现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候。”管

光芒新能源:以科技领先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同期,大部分企业都停工放假8天,而江苏光芒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三个车间一片繁忙,十多家客户的近万台产品订单在生产线加班生产。  “我们只放了两天假,工程、外贸、水箱等订单催的很急,必须要加班才能保证

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 厨电业龙凤斗加速产业转型

     面对当前我国厨电产业激烈的商业竞争,带来的最大改变不是“两败俱伤”,而是“强者恒强”。《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在最近5年多来的方太厨具与老板电器围绕高端战略展开的一轮又一轮较量中,最终带来的结果是行业进入门槛持续

声明:《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法院 托起产业转型升级的希望——龙岩市新罗区6·18工作聚焦》为网友与风相奔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