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镇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许多省都把围绕省域中心城市构建城市群、都市圈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如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湖北的武汉大都市圈、河南的中原城市群、陕西的关中城市群等。
而同样地处中部的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一直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曾是九个独立王朝的国都或陪都。尽管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就中部而言,它并没有像中部其他省份一样,形成大城市的集群带动效应。 针对这一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太原市市长张兵生说:“的确,计划经济时期太原还排在全国城市前十名,改革开放以后,前二十位都排不上了。”而城市经济圈是一个地区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未来国内区域竞争将是都市圈之间重量级的较量。因此他认为必须树立“全省一盘棋”,“太原兴则山西强”的理念,抢抓中央“中部崛起”战略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大好机遇,加快“太原经济圈”的发展。 张兵生介绍到:太原经济圈的范围划分为三个圈层:核心圈层、基本圈层、拓展圈层。核心圈层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和阳曲县城组成,是整个太原经济圈的核心区以及辐射中心,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以及旅游集散地和服务基地。 基本圈层则是与经济圈核心区联系相对紧密的地域联合体,范围包括3个地级市的16个市县:太原市的市区、古交、清徐、阳曲、娄烦,晋中市的榆次、寿阳、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吕梁市的文水、交城、孝义、汾阳。 拓展圈层则涵盖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五市的市域范围,是经济圈核心区辐射影响下联系相对松散的地域空间。 三个圈层有着各自的意义与职能分工,但近期及规划期间以核心圈层和基本圈层为重点。首先是要太原和榆次同城化,就是把太原经济圈的设想更具体化。 张兵生说:太原经济圈的构建不仅可以实现经济圈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避免城市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经济圈的中心职能,通过打造日臻完善的基础平台,将形成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持续需求,从而有利于拉动内需,提高我省抵御经济危机风险的能力。 事实上,早在2006年4月17日,太原市第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大太原经济圈”首次出现在太原市市长张兵生的报告中,当时他刚刚履任不久。 然而,构建太原经济圈的意义远不只如此。由于太原经济圈地处渤海经济圈与西北地区联系的结合部,地理位置相对比较优越。随着石太客运专线、太中银铁路及青岛至银川高速公路的建成,贯穿东中西部的又一大通道形成。这不仅极大提升太原市、太原经济圈乃至山西省的区位优势,而且能增加省域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更能提升我省在全国的地位,扩大未来我省在国内外区域空间分布格局中的话语权。 “我们最终将要逐步形成 以太原经济圈为核心,大运城镇带为主干,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个城镇 密集区 为主体的“一核一带四片”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张兵生告诉本报记者,到2010年,强化太原-晋中的中心地位,加快同城化进程,优化两市资源配置与产业布局。到2020年,将太原经济圈建设成为国家承东启西的重要枢纽区。使太原经济圈成为充满活力、适宜人居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圈。 在中部崛起的竞争中,作为山西省会的太原,要积极主动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在综合考虑太原在全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中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在中部崛起中应发挥的作用以及一个具有2500年悠久建城历史的优势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把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作为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 太原经济圈的总体定位是建设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山西省核心经济圈。分为国家、省域两个层级共四个方面的内涵。在国家层面,是国家能源服务中心与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与环渤海联动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在省域层面,是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组织与辐射中心,转型与跨越发展的创新型示范基地。太原经济圈要走的是一条绿色的道路,因为他的身上肩负着山西转型发展的的重任。山西省建设厅总规划师李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要做好研究准备工作,积极向国家申请‘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争取更多的制度和政策创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