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全国上下掀起来学校改学院,学院改大学,多校合并,圈地扩校的“名校制造”运动,更有甚者几所中专学校一越成为本科院校。在中国人心目中,像来有名校情节,小学、中学孩子要上重点、上名校,上大学要上北大、清华,但是中国经过了这么多年来的教育改革,换来了什么??我想,值的大家去深思和探讨!!
众所周知,中国至今没有一所世界名校,没有真正造就出自己的本土诺贝尔奖获得者,上至中央,下至平民百姓,对中国的教育都有些狠铁不成钢的架势,毕竟中国的经济在飞速的发展,但中国的教育却迟迟不能飞跃发展的瓶颈,谁能不急那!于是“名校制造”运动就应允而生,学校是想近了办法,从表面上提升自己的水平和档次,是学校的我就想法设法的改为学院,是学院的改为大学,大学呢?不能在升了,我就圈地,并校,至少吗,我们得有一张能打的出去的教育大牌,这样不仅仅领导有功绩,可以作为升值升迁的资本,对高校自身来说也可以改善自身办学软、硬件环境,合乐而不为??
大家试想一下,一个学生近四万,占地面积超六千亩的高校,是多么的宏伟的一项工程,是多么的能为学校、领导添彩的一件事,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作为非盈利实体的学校,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实力?我们自然的想到了银行,想到了政府,有了政府的担保,银行自然的会把贷款带给学校,学校自然不用担心贷款还不上会带来的后果,但是面对这债主,学校也因此承受者巨大还款压力,钱怎么来?肯定是学生,学生及家长近而成为最终的受害者。更有甚者,推出了三本,听说是学校和企业合办,教育部门会说,这是为广大考试多一次选择,多一次机会,狗屁!明摆着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产业链衍生,想多攥取一些人民的血汗,一年的学费一万多,只要家里有钱就能上的,究竟这是什么名堂,我觉得大家心知肚明,这不是明摆着收钱建校还贷款吗。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某些学校为了加快建设进度,竟然无耻的将罪恶的黑手再次伸向了学生,竟然预知下年度的学费,这无疑给本来就雪上加霜的穷困家庭再加上了一重沉重的包袱!!学校要是真的没有能力办学,最终自然不会倒闭的,这点学校是很聪明的,最多撤掉校长换个人,但是学校的债务最终就成了政府买单,怎么个买法,那自然是最直接的下层我们了,这浮夸的背后,买单的也只能是我们。或许,真的有一天,在中国会出现“学校吃人”现象。
看了这些,您想到了什么,又想说什么?我想您什么也不会说,只能一声长叹,这就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