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教书育人,中学教育不仅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品学兼优的尖子生,还要为社会培养将来的合格劳动者。每个学校有先进的优等生,也就会有与之相对的后进生,而对后进生来说最关心、最困惑的就是学习问题,而如果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焦躁不安,心理行为不健康,就会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若能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去除学生中这块最大的“心病”,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人所教的126班是我校初三年段不太好的班级,它是从初一开始到初三多次整合后形成的。这些学生有的因理解力差掌握知识慢,所以知识基础较同年段的同学差;有的智力因素与其他学生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他们大多表现为不太愿意学,甚至不想学,又面临着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沉重的学习压力。如此对于他们较重的心理负担,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时候,他们很少去主动地积极地解决困难,而是知难而退。这一切都影响了他们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更多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意识到“我能行”!而不是“我不行”,我认为这是消除后进生英语学习心理障碍的关键。下面谈谈我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情况以及一些的见解。目前,我个人认为造成英语学困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学生在课堂听、记、背的任务太多,这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使得学生对英语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情绪。 2、留守家长或监护人过分的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要么漠不关心,要么对孩子学习期望过高等。 3、有些学生担心由于暂时的英语成绩跟不上,老师和同学看不起他们,家长对他们失望,令他们产生较强烈的自卑感。 4、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耐心,而且方法使用不当。如此下来,英语学习中不懂的东西日积月累,从而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和对立情绪。 考虑到以上情况,我在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工作。

一、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跟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他们喜欢一位英语教师,也往往喜欢听他的英语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因此,我常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使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爱上自己的英语课,从而能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经常利用一些多媒体的资料,英文歌曲,英语笑话,英语新闻,英语对话模拟场景,向学生展示学习英语后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同时也告诉他们这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针对我们学生生源的特点(很多学生家长在市场里做生意,经常有外商接触),教他们一些实用的商务方面的英语,让他们回去教会父母亲,这样,他们的兴趣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也可以同时联系家长来检查督促他们。这样很多学生都能渐渐地克服胆怯、自卑心理,逐渐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营建心理教育的良好氛围 要想切实转化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光靠个人的一点努力是不够的,需联合多方教育力量。有些学生不光是英语差,其它功课也较差。如果他只在英语学习上受到激励,其它课上却不断受到冷落、打击,刚被激起的一点自信心和上进心也许很快就会泯灭,因此要联合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甚至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来共同关心帮助,营建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无论在家庭或者在学校,都沉浸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感受中,让他们从最容易的最有信心的基础相对好点的学科入手学习,体会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收获和乐趣,慢慢树立信心。从而激发起不甘落后、迎难而上、奋勇直追的意志和行动。 三、进行赏识教育,赏与罚分明。 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教师要做有心人,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引导和帮助,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小的成功或有点滴的进步时,应适时提出真切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经常性的帮助他们总结归纳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培养他们真正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激发起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最需要的是学有所得的成就感,而老师更需要在学生获得成绩的时候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当然,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老师面对的是性格、爱好等等都不相同的学生集体,因此,对于那些意志薄弱,纪律散漫的学生,我们要用中肯的批评去教育他们,用铁的纪律去约束他们、去震慑乃至去惩罚他们。 在尊重平等的前提下探索适应和满足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承担育人重任的教师,我们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有策略地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其它多种教育方法,帮助学困生树立英语学习的必胜信心,增进他们转化的“内驱力”,以实现“春风不使一木枯”的素质教育目的;为学生的当前与后续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